-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全册新教学课件;;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论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而不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谈谈你所知道的孔子;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事实上,他的主张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四书五经;1.听课文朗读音频,自行正音。
2.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
3.梳理课文,理清思路。;第一层(“子路率尔而对曰”—“夫子哂之”):写子路述说己志。
第二层(“求!尔何如”—“以俟君子”):写冉有述志。
第三层(“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写公西华述志。
第四层(“点!尔何如”—“吾与点也”):写曾皙述志。;四、归纳总结,赏析人物;(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他说的比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要小得多,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谦虚谨慎,讲话注意分寸的性格特点。;(3)公西华:谦恭有礼,性格内敛。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性格内敛的特点。;(4)曾皙:从容有礼,颇有头脑。
他在孔子发问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显得十分从容有礼。然后用十分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的图景,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说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理想社会,只是他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对子路: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态度不够谦虚,属于“其言不让”。孔子“哂之”。
对冉有: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理解一: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是一个每个人都享受到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他会“与点”。
理解二: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皙的主张有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当时的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五、品读课文,体会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艺术;1.孔子是如何启发学生述说自己的志向的?;2.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他们的志向有什么异同?;3.曾皙的志向是什么?他与其他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4.文章写曾皙述志时为什么详细写了动作?;六、布置作业;谢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以征伐为能事。有一次,齐宣王明确地向孟子询问齐桓公、晋文公争霸天下的事情,暗示自己称霸天下的野心,而孟子运用巧妙的论辩技巧,因势利导,层层深入,向齐宣王宣传了“保民而王”的思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把孔子的“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提出“民贵君轻”,让民众安居乐业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阐述了儒家的重民思想。以“道性善”为其哲学思想中心,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1.听课文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