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九种体质的中药运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平和质:

为正常健康体质,只需注重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健康运动、作息规律、心情舒畅。

二、阳虚质:

1.阳虚易患部位:

心、胃、脾、肺、肾、经脉

2.常见症状:

畏寒肢冷,手脚、胃脘、腰背、头、身体易感凉,易感冒,饮冷后拉肚子等。

3.心阳虚:

心悸怔忡、胸闷、心痛及阳虚常见症状。

适合药物:

穴位敷贴:薤白、桂枝、生姜汁

4.胃阳虚:

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及阳虚常见症状。

适合药物:

穴位敷贴:理中丸(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若疼痛甚,可加白芍

5.脾阳虚:

泄泻无度,大便失禁及阳虚常见症状

适合药物:

穴位敷贴:肉豆蔻、诃子、肉桂、人参、白术、白芍、当归、甘草;若脱肛可加升麻、黄芪。

6.肺阳虚:

痰白清稀量多如泡沫,咳喘无力及阳虚常见症状。

适合药物:

穴位敷贴:蛤蚧、干姜、细辛、五味子、紫苏子、白芥子;若眩晕呕逆心悸可加桂枝;咳甚加紫菀、款冬花、杏仁;喜唾涎沫加半夏、陈皮、白术、生姜。

7.肾阳虚:

腰膝冷痛、生殖能力下降及阳虚常见症状。

适合药物:

药物敷贴: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肉桂)、干地黄(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若阳衰气虚加人参;阳虚滑精、带浊、便溏加补骨脂;泄泻不至、夜尿多加五味子、肉豆蔻;腰膝酸痛加胡桃肉。

8.经脉虚寒:

手足四肢寒凝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及阳虚常见症状。

适合药物:

穴位敷贴: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黄芪、生姜

中药药浴: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黄芪、干姜

三、阴虚质(内服补阴)

1.易患部位:

肝、心、胃、肺、肾

2.常见症状:

手脚心热,手心汗出,盗汗,晚间面色潮红,自觉体温高,口干喜饮,唇红起皮,便秘,形体瘦。

3.肝阴(血)虚:

胁肋阴阴灼痛,手足蠕动,双目干涩及阴虚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可尝试药浴用:枸杞、墨旱莲、女贞子、桑葚(亦可制膏常服);双目干涩可加菊花、山药、熟地、山萸肉(杞菊地黄丸);失眠甚可加酸枣仁、远志;手足蠕动甚可加当归、白芍

4.心阴虚: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及阴虚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内服天王补心丹(人参、玄参、丹参、麦冬、天冬、生地、桔梗、茯苓、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药浴调理失眠,可用温水、牛奶、玫瑰花等即可达到舒缓神经,全身放松的作用,促进睡眠。

5.胃阴虚:

胃脘阴阴灼痛,饥不欲食及阴虚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内服:一贯煎,若痛甚可加芍药甘草汤合前方。胃酸可加牡蛎、海螵蛸;胃中虚热甚可加石斛、知母。

6.肺阴虚:

干咳无痰,痰少而黏及阴虚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内服:沙参麦冬汤(润肺养胃生津)、百合固金汤(养肺滋肾化痰)

北沙参、麦冬、百合、天花粉、玉竹、川贝、桔梗

7.肾阴虚:

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及阴虚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内服:六味地黄丸、甘麦大枣汤、西洋参。

四、气虚质

1.易患部位:

心、脾、肺、肾

2.常见症状:

易感疲劳,气短,心慌,头晕或站起晕眩,喜静,懒言,自汗

3.心气虚:

心悸、气虚及气虚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内服:黄芪、党参、茯苓、炙甘草(补益心气)、当归、丹参、红花、川芎(活血通脉);若失眠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茯神宁心安神。(内服或药浴)

4.脾气虚:

胃脘隐痛,腹胀,纳呆,便溏及气虚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穴位敷贴或内服: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泄泻较重加破故纸、五味子。

5.肺气虚:

咳喘无力,咳痰清稀及气虚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穴位敷贴或内服:黄芪、党参、五味子、熟地、丹皮、紫菀;若咳喘重则加沉香、苏子、补骨脂、胡桃肉。

6.肾气虚:

腰膝酸软,小便失摄,滑精,滑胎,浊带及气虚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内服:山药、杜仲、山萸肉、熟地、当归、枸杞,白术、茯苓、黄芪(补脾滋肾)。

五、痰湿质:

1.易患部位:脾胃(湿困)

2.症状:胸闷、腹胀、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部油脂分泌多、眼睑肿、喉中有痰、苔厚腻

3.调理药物:(原则:化痰利湿,健脾助运)

内服:黄芪、苍术(白术)、茯苓、橘红、陈皮、沙棘

六、湿热质:

1.易患部位:

肝胆、脾胃、大肠、膀胱

2.常见症状:

颜面油腻,生痤疮,口苦异味,大便粘滞,解不尽,小便热,色深,女子带下发黄,男子阴囊潮湿。

3.肝胆湿热:

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及湿热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药浴:柴胡、龙胆草、山栀子、车前子、泽泻、川楝子,若见身目发黄加茵陈,黄柏;若胁肋胀痛甚者可加延胡索。

4.湿热蕴脾:

脘腹痞满,口苦厌食及湿热常见症状。

调理药物:

口服:大黄、黄连、黄芩、半夏、菖蒲、栀子、豆豉、芦根(泻心汤合连朴饮),藿香正气散

5.大肠湿热:

下痢脓血粘液或暴泻,腹

文档评论(0)

w974043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