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附件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HJ□□□□-202□
环境空气和废气三氟甲烷、四氟甲
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Ambientairandwastegas—Determinationoftrifluoromethane,
tetrafluoromethane,hexafluoroethaneandsulfurhexafluoride—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
(征求意见稿)
202□-□□-□□发布202□-□□-□□实施
生态环境部发布
目次
前言ii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方法原理1
4试剂和材料2
5仪器和设备2
6样品3
7分析步骤5
8结果计算与表示7
9准确度8
10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8
11废物处置9
12注意事项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采样流速对照表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气体浓缩仪参考条件13
附录D(资料性附录)方法的准确度14
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生态
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环境空气和废气中三氟甲烷、四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
氟化硫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三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
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三氟甲烷、四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的气相
色谱-质谱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验证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四川中测标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测试技术研
究院化学研究所、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苏州环境监测中心和江苏康达检测技术
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ii
环境空气和废气三氟甲烷、四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
硫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警告:实验中使用的标准物质为易挥发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应在通风条件下使用,操作
时应按要求佩戴防护器具,避免吸入呼吸道或接触皮肤和衣物。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和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三氟甲烷、四
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的气相色谱-质谱法。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三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的测
定;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三氟甲烷、四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的测定。
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进样量为400ml(标准状态)时,目标化合物的方法
3333
检出限为0.03μg/m~0.05μg/m,测定下限为0.12μg/m~0.20μg/m;固定污染源废气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7.《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16.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 1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 11.《环境空气和废气 臭气的测定 动态稀释嗅辨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11.《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10.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 10.环境空气和废气 臭气的测定 动态稀释嗅辨法(征求意见稿).pdf
- 9.《环境空气和废气 三氟甲烷、四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7.《土壤和沉积物 二噁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7.《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