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

什么是点染?

高中教科书江苏版第四册上说得很明确:所谓点, 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试作说明。

一、诗中的点染

请看下面例子(2005年高考重庆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通过边塞军旅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表现了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情感。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换新声——旧别情

——听不尽——感情溪流一波三折,第四句是以景结情。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点染 的手法。第三句先点明边愁,第四句则是由情入景,用清冷的秋夜、高空的明月、绵亘起伏的长城这样莽莽苍苍的景象来渲染烘托边愁 ,使人们感受到戍边者那种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有无限的乡愁,也有立功边塞的雄心;有对现实的忧怨,也有对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的挚爱。

再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晓上空泠峡王闿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峡中行船溯流而上的情景,这是借景抒情,是染,意在烘托不解愁风水。

第三句是点,点出作者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风波

发愁为何事,这实质上是一种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又是染,用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烘托惯

行不解愁风水 的心态,即诗人面对一切艰难都无所畏惧的傲然气度。

二、词中的点染

请看下面例子(2006年高考安徽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这首词是词人为他朋友卢梅坡送别时写的。词中有三处点

染:

一处是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这首词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聚散匆匆是承上启下,

点明二人相聚短暂、相别仓促,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 还是散 ,都感到时间短暂,友情难以畅叙。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二句

是比喻,是景物描写,是渲染,写他们分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里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烘托了聚散匆匆的遗憾,与柳永《雨霖铃》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伤心动情。

二处是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教人怎不伤情? 换头(填词过拍后另起,叫做换头)设问句,直抒胸臆,是点。 魂飞梦惊四字是染,写 伤情的状态。 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的情形;梦惊,

写他因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的情状。前面用几度修饰,更见情深意切。

三处是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这里后夜相思点明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则是渲染,写他想

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如此情景,烘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刻骨相思,升华了主题,拓宽了词境。

这三处点染,情中生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三、曲中的点染

请看下面例子(2005年湖北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段曲子描写了汉元帝灞桥上送别昭君时的所见、所想。开篇用点染手法抒写离别的哀伤。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直

抒胸臆,点明悲凉之情,紧接着用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等景物来渲染。你看那枯黄的衰草,那迎霜的兔儿,那褪了毛的狗儿,那扛着樱枪的猎户,那慢腾腾的负载着行装的车马,那一望无际的围场,简言之,那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烘托了汉元帝那种孤独、忧伤、悲凉的情感。

曲子接下来他他他至我銮舆返咸阳是叙事抒情,其中我銮舆返咸阳是点明将返咸阳,紧接着用宫墙内

寂寥的景物来渲染烘托相思之痛。这里昏黄的月亮、清凉的夜色,蟋蟀的鸣叫、绿色的纱窗,是景语,更是情语。是描写,是叙事,也是抒情,抒情、描写、叙事融为一体,如诉如泣,令人荡气回

肠。清代梁廷柟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