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地震学基本知识(震级-烈度-抗震等级)
地震震级
earthquakemagnitude
地震震级(Magnitude)是地震的强度级别。它与震源所释放出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是里氏震级。 1935年Richter提
出的震级定义为:震级等于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震中距为100km处的地面最大水平位移(以微米为单位)的常用对数。这个标准地震仪是指Wood-Anderson扭摆仪,其标准要求是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系数为0.8,放大倍数为2800。若假定A是该地震仪记录到的以微米为单位的地面最大水平位移,则(里氏)地震震级可用下式表示:
M=lgA(A)-lgA0(A)
式中:A――待定震级的地域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振幅;
A0――标准地震在同一震中距离处的最大水平位移振幅;
lgA0(A)――震中距的函数,亦即零级地震在不同震中距的振幅对数值,称作起算函数,或标定函数。对不同的测定区域可以列出随震中距变化的[-lgA0(A)擞值表。里克特规定:用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为100km处,记录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A0为0.001mm(即1微米)时对应的震级为零级。
震级震级M与震源释放的能量E之间有以下经验关系:
lgE=11.8+1.5M
根据上述关系,震级相差一级,地震波的振幅值增加10倍,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要相差31.6倍,一个6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两吨级的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
目前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还没有超过8.9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尔一一哥伦比亚边界附近海中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发生8.9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也发生了8.9级地震。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然而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烈度也就随震中距离的远近而有差异。一般说来,距离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就越低;反之,越靠近震中,烈度就越高。震中点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对于浅源地震,震级M与震中烈度I0大致成如下关系:
M=0.5810+1.5
地震烈度
seismicintensity
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震动的激烈程度。这个概念的建立是和地震烈度表”的编订联系在一起的。烈度表通常把在地面上感受到的地震强烈程度,从无感到毁灭,划分为若干度”,以宏观的地震影响,如人的感觉,物体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地面景观的变化等现象,作为划分烈度的标志。因此也有人把烈度定义为地震破坏性的尺度,或为地震造成的影响的尺度。尽管提法不一,但其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地震烈度应当同地震严格区分。对于某次地震,震级是个一定的数值,是指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级别而言,代表着这次地震的大小。
烈度则在同一次地震中因地而异。一般震中所在地区烈度最高,称为极震区。随着震中距的增大,烈度总的趋势是逐渐降低,但由于种种其他因素的影响,难免有起伏不定的变化。
烈度表的演变最早出现的烈度表是加斯塔尔迪(J.Gastaldi)在1564年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地震时所使用的烈度表。以后几百年,各国研究者陆续修订了几十种烈度表,但只有几种流行于世、1874?1878年意大利罗西(M.S.deRossi)编制成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烈度表;1881年,瑞士福雷尔(F.A.Forel)也独立地提出一个内容相似的烈度表。二人于1883年联名发表了罗西一福雷尔烈度表,共分10度,至今还流行于欧洲某些地区。1888年美国霍尔登(E.S.Holden)提出地震力的概念,认为建筑物之所以遭受地震破坏是由于地震力的作用,并给罗西一福雷尔烈度表配上了加速度当量。1902年意大利麦加利(G.Mercalli)对罗西-福雷尔烈度表作了改进 1904年意大利坎卡尼(A.
Cancani)又把麦加利所改进的烈度表从10度扩展为12度,并参考了米尔恩(J.Milne)和的研究结果,给每度配上加速度当量。这就是麦加利-坎卡尼烈度表。1912年,德国西贝格(A.Sieberg)再将麦加利烈度表修改,把表中最高烈度分为三度成为麦加利-坎卡尼-西贝格烈度表,但表中无加速度当量。以上几种烈度表至今都还在欧洲使用。1931年,伍德(H.O.wood)和纽曼(F.Neumann)又将麦加利-坎卡尼-西贝格烈度表加以改进,称为修改的麦加利(ModifiedMercalli)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这是目前在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通行的烈度表。
许多国家订有具有本国特色的烈度表。日本沿用日本气象厅烈度表,以无感为零度,将有感范围分为 7度。苏联自50年代初以来采
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编订的烈度表,分12度,同国际习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