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妍媸堪相较——明清五大古典小说中真假人物形象分析.docVIP

善恶妍媸堪相较——明清五大古典小说中真假人物形象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善恶妍媸堪相较——明清五大古典小说中真假人物形象分析

真假人物关系模式是中国古代小说常见的人物塑造模式,明清古典小说中的真假人物塑造经历了由性格外部对照方式到性格内部对照的转变。文章以《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及《儒林外史》五大古典名著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设置与描写真假人物形象的用意,探讨其所代表的不同的道德评判及价值观念,进而探究真假人物关系模式在古代小说中的意义。

明清五大古典小说;真假人物形象;道德判断;艺术价值;意义

中国古代小说中多次出现真假人物关系模式,塑造了一批真假人物形象。所谓真假人物关系模式就是指作品中存在一真一假两个姓名、形貌、性情相同或相似的人物形象,真假形象之间形成对比或映衬[1],如真假李逵、真假美猴王、甄(真)贾(假)宝玉及真假阿绣等。真假人物的设置能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作品的艺术内蕴和社会生活容量。在历史演义小说、神魔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世情小说与志怪或传奇小说等几大类型的小说中,都不乏这样的设置,真假人物关系模式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文章以《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明清五大古典名著为研究对象,揭示真假人物反映的不同道德标准,探讨真假人物关系模式在古代小说中的意义。

一、善恶、正邪对照——泾渭分明的真假人物关系

聂石樵先生认为“中国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善恶、正邪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泾渭分明,构成不同的道德形象系统”[2]24。古代小说中的真假人物形象大致也可归入该系统。一般来说,小说中的真假人物形象分别与善与恶、正与邪及顺与逆相对应。以七十回本《水浒传》中的真假李逵和真假宋江为例:第四十三回中剪径贼人李鬼冒充“黑旋风”李逵打劫,结果不幸“假李逵碰到真李逵——冤家路窄”。李鬼谎称“家中有九十岁老母”,使李逵动了恻隐之心,不仅赢得了同情,还获赠银10两,但李鬼不但没悔改,反而生了谋害之心。真李逵既有忠恕仁孝之心,又嫉恶如仇;而假李逵专做抢劫勾当,谋财害命且不思悔改,真与假孰善孰恶,昭然若揭。真宋江是108位好汉之首,是一位仗义英雄,他济弱扶贫仗义待友,深得人心;而假宋江冒充梁山好汉劫财骗色,强抢民女,真假形象之间的对比是非分明。假人物多打着真人物的旗号做坏事,破坏了真人物的名声,但邪不压正,真与假较量的结果是假的被打杀,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

不惟现实题材如此,神魔及志怪小说中也有此类型,《西游记》中的真假人物基本都可归入此类。以天竺国真假公主和乌鸡国真假国王为例:假公主本是蟾宫捣药的玉兔,只因真公主曾打过她一掌,为报私仇思凡下界,变成真公主的模样,为了得道成仙,又欲招唐僧为夫,取其元阳真气;再如乌鸡国的假国王是文殊菩萨坐下的青毛狮所变,他把真国王沉尸后花园,自己侵占江山。他们的存在构成了取经路上的障碍。《聊斋志异》中,如《花姑子》和《董生》等篇亦如此类。花姑子是獐子精,她与书生安幼舆的交往由为父亲报恩(安生曾经救下花姑子的父亲)到真正相爱。她两次为安生治病,使其起死回生,是位善良的精怪;而蛇精假扮的花姑子却故意伤害安生,使其“裸死危崖下”。《董生》中,狐妖冒充董生的旧邻——周氏阿琐色诱董生,使他“渐羸瘦”,“久之,面目益支离”,最终因狐惑而死。

例析可看出,伪的通常并非善类,真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道德标准是相对的。从艺术手法上来说,是“以假写真”,即写假是为衬托真人物的形象服务。例如真、假李逵的较量处处体现出李逵绝假纯真、嫉恶憎假的“真人”性格。金圣叹甚至认为真假李逵的描写从正反两方面衬托了宋江之假。七十回本《水浒传》第四十三回夹批批曰:“此篇全是描写李逵之真,以反衬宋江之假,又以李鬼之假,以正衬宋江之假也。”[3]574这种对比与衬托突出了正面形象的性格特点,加深了人物性格,强化了真假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但真假人物性格的对照方式还只局限在人物性格外在的对比,没有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二、邪中有正和正邪对照的真假人物关系

在是与非、正与邪的关系中,特殊形象要特殊分析。真假美猴王之争就不再是简单的外在形象与外在性格的较量。《西游记》第五十七至五十八回,悟空因打杀了几个强盗,被唐僧怒斥,一气之下回了花果山。六耳猕猴变作悟空的模样,打昏唐僧,抢走行李,并扬言自上西天拜佛求经,万代传名。假悟空与其他妖怪不同,他不是为“吃一口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而是要去取经并世代传名,出发点甚至颇为正义。其实,真假悟空的斗争是“二心竞争”。小说回目及正文中均有暗示,如“二心搅乱大乾坤”及“人有二心生灾祸”。真假悟空的对比实质上代表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原始欲望的“本我”和代表理智节制的“自我”的较量[4]。正如纪德君先生所言,“这里的假猴王乃是孙悟空潜意识中的表现。本来,凭他的能耐,要去西天取经易如反掌,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