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特征问题及治策.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河流域⽣态特征问题及治策

编者按:这是⼀篇超越历史研究的突破性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明起源地,她哺育了中华⼉⼥。秦汉

时期以后,由于对黄河认知存在缺陷,缺少应有的治理,致使黄河成为悬河,时常以洪⽔决溢书写历史。中华⼈民共和

国成⽴后,黄河得以有效治理和利⽤,特别是⽔利发电和灌溉,有⼒的⽀援了⼯农业⽣产,造福亿万民众。

针对黄河流域⽣态问题及治理,本⽂作者对黄河进⾏了长期的探索与研究。为当代黄河流域⽣态治理,提出了独到并符

合当今黄河现实的王景“治河”模式,谓之黄河流域⽣态治理的重⼤突破与创新,丰富了黄河治理理论与实践,理应受到

有关专家与学者的关注。

本⽂作者分析黄河问题,思想深邃,笔锋犀利,全⽂朴实⽆华、语⾔真切,彰显黄河的伟⼤。黄河下游悬河及其治理,

应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项重任,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华夏⼦孙,关注黄河问题,此⽂不读,委实缺憾,本报特意刊

登,以飨读者。

(图--黄河下游河道及其⼤堤—悬河)

实现黄河安澜,中华⼉⼥的千年期盼,唯有采⽤王景“治河”模式,才能得以实现。除此以外,任何⼀种治理,只是在折

腾黄河⽽已,都将使黄河成为悬河,或使悬河更甚,悬河不治,黄河则不治。对此,秦汉以后的黄河治理史,已为此做

出了证明。

当代黄河治理,其最⼤缺陷与误区是:知识结构局限,看不懂黄河;不明就⾥,承袭明清河道;在悬河上治理悬河,使

悬河成为当今黄河流域最⼤⽣态问题。时⾄今⽇,应该明⽩,黄河治理,王景“治河”才是唯⼀出路,不要再折腾黄河

了。

⼀、黄河治理史回顾

黄河治理史,依时间顺序,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个历史阶段,商周时期,通透黄河,其治理完美⽆缺。

商周时期,黄河流出郑州后,朝向东北⽅,经过延津县,到达浚县(古时称为黎阳)的⼤伾⼭脚下,黄河在此有两种选

择。⼀是从此⼭的西侧向北,经过冀中平原,到达天津⼊渤海。⼆是经过此⼭南侧向东,到达濮阳后再向北流去,到达

沧州⼊渤海。

在很长时期内,黄河在⼤伾⼭脚下,以两种⽅式轮番流动⼊海造陆。当⼀种⽅式淤积到⽆法流动时,改另⼀种⽅式流动

⼊海。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就是⼀次流动⽅式改变,被历史记录下来。

商周⼈对黄河极为通透,将黄河上游称为酥“”,下游称为稣“”,将黄河的全部称为乘“”,或者乌稣“”。这种以形象表达事

物,就是华夏⼈的典型象形思维,淋漓尽致,绝妙⾄极,真实反映出黄河泥沙原⽣态流动⽅式。所以,商周时期,黄“

河”⼀词并未出现。

纵观商周时期的黄河治理,利⽤河图洛书,顺应黄河⾃然特性与景观⽣态,巧妙利⽤济⽔进⾏输⽔输沙,完美⾄极。

济“⽔”与江“”、河“”、淮“”,就此并列齐名,为中国古代四渎,其原因就在于此。

第⼆个历史阶段,秦汉时期,王景治河成功,其余治河皆为失败。

应当说明,秦汉以后,唯有东汉时期,王景治理黄河取得成功。其余历史时期,皆为失败的治理,悬河“”,就是失败治

理下的产物。

所谓悬河,主要是指黄河下游,河道中泥沙淤积,使河底⾼出地⾯⼏⽶、⼗⼏⽶,甚⾄⼆⼗⽶之上,河道两侧⽤⼤堤束

缚,河底⾼出地⾯,犹如悬在空中⼀般,故称之为悬河。悬河⼀词,也是秦汉以后对黄河的⼀种别称。

西“汉悬河”,即西汉时期形成的悬河。秦统⼀后,西汉的黄河治理,仍然利⽤周朝时期的河道与流向。由于缺少治理经

验与教训,在黄河下游两岸全线建造⼤堤,以⼤堤阻挡并束缚⽔流。其结果是泥沙淤积,促使轮番加⾼黄河⼤堤,终于

导致悬河的形成。

西汉悬河形成后,⼜在悬河上治理悬河,致使悬河更甚。黄河屡次破堤在黎阳(今⽇浚县)向北决溢,其决溢形成的历

西汉悬河形成后,⼜在悬河上治理悬河,致使悬河更甚。黄河屡次破堤在黎阳(今⽇浚县)向北决溢,其决溢形成的历

史遗迹,⾄今仍清晰可见。此后的历史中,黎阳民众对黄河的感情极为复杂,就源于西汉时期,黄河决溢造成的⼼理影

响。

针对黄河治理的现实,西汉⼈贾让提出了贾让三策“”,即上中下三种黄河治理构想。只是贾让三策“”的提出,已近西汉末

期,也就不了了之。贾让三策“”,说明西汉⼈对黄河治理已经有所认知,只是未付诸⾏动。

公元69年,东汉时期,王景治理黄河取得成功。此后黄河成为地下河(地表以下),泥沙不再淤积,黄河就此安澜了⼋

百多年之久,正史均有记载。其中,⼗⾥⽴⼀⽔门“,令回⽔更厢回注”,此句⾄今仍是⽔利专家的难解之谜。

北“宋悬河”,北宋初年已见雏形。隋唐⼤运河,彻底毁掉了王景治理的下游河道及⽔系,黄河泥沙在河道中逐渐

文档评论(0)

199****27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