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杭哈民歌研究
?
?
张易仙
摘要:杭哈民歌是内蒙古杭哈地区的蒙古族人民所创作的歌曲,它历史悠久,有着丰富而古老的音乐传统文化;同时它富有活力,伴随着杭哈地区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变化而加入新鲜的元素,由此形成了杭哈民歌与众不同的音乐特色和音乐价值。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哈民歌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为了更好的保护杭哈民歌,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口传文化,本文深入研究了杭哈地区与杭哈民歌的发展历史;杭哈民歌的基本特色;杭哈民歌的传承现状和保护计划以及杭哈民歌的重要价值。希望通过对杭哈民歌的深入挖掘能为杭哈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杭哈民歌;蒙古族;保护;传承
1内蒙古杭哈地区的发展历史
杭哈一词来源于古老的蒙古语单词——“杭盖”,意思是一个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山川和树木的世界。杭哈,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南部的黄河北岸,阴山南麓下,东起乌拉山镇,西至阿贵庙的河套平原。杭哈地区肥沃的土壤,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活习俗,共同谱写了杭哈民歌这一美丽的传奇。
杭哈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孕育了美丽动听的杭哈民歌。而杭哈地区在古代曾是古代匈奴、鲜卑、突厥、西夏以及蒙古族等诸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是历史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汉族争雄逐鹿的重要舞台。1510年成吉思汗十五代孙巴图蒙克可汗达延汗,重新恢复了可汗政权,达延汗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活动,控制了蒙古各部落。并将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迁入河套地区,此后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便再没离开过河套地区。直到1649年,阿拉善、察哈尔、呼伦贝尔、科尔沁等地区的部分人民先后来到这里生活,民族的融合给杭哈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清顺治六年即1649年,满清政府将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划为“伊克昭盟”,分六旗治理,当时杭哈地区被划分给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今达拉特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今杭锦旗)。清代以来杭哈地区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文化变迁,农耕与游牧得生产方式相融合变成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到民国时,满汉分治,杭哈地区的蒙古人仍属于伊克昭盟辖区。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废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满汉分治,旗县并存”政策。以黄河为界,对六个旗县进行了划分,黄河以南地区仍属于杭锦旗,黄河以北命名为杭锦后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现今的杭哈地域指东起乌拉山镇,西至阿贵庙,南到黄河,北至乌加河镇的广大地区,即河套平原上的五原县沿河一带,乌拉特前旗沿河一带都属于杭哈地区。至此杭哈地区归为巴彦淖尔市,随着旗县的划分,杭哈民歌也发生着新的变化,有了区别于鄂尔多斯民歌的新特点。
五原县套海镇锦旗村是杭哈民歌流行的中心地,是杭哈民歌地地道道的源头。锦旗村旧称杨盖补隆,杨盖补隆是蒙古语,意为“姚家小村”。居住在該村的蒙古人被称为杭哈蒙古人,因此他们喜闻乐唱的传统民歌就被称为杭哈民歌。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杭哈蒙古人在完好地保持着古老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加入了许多新的成分,从而使杭哈蒙古族音乐文化呈现出鄂尔多斯、乌拉特两大部落文化为一体,集新老元素为一身,具有鲜明部落和地区特色的音乐文化传统。而杭哈地区的蒙古人,不分年代阶段,他们自己创作的民歌就属于杭哈民歌。
2内蒙古杭哈民歌的歌词、曲调、地方性特色、表演形式
杭哈民歌是原生态民歌,从16世纪中期传承至今,作者多是生活在杭哈地区的广大牧民。他们生于杭哈,长于杭哈,在杭哈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中长大。他们习惯就地取材,即兴创作,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和题材,因此歌曲内容丰富反映的而生活面也极广,有传统的表现山川河流、草原大漠风情的歌曲,有赞美草原英雄、表现普通的草原儿女婚恋的歌曲,也有婚礼仪式歌的祝词、赞词,此外也有相对较少的佛教喇嘛作品,众多题材中爱情、婚恋歌曲以及婚礼仪式上的祝词、赞词是杭哈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哈的蒙古族人民,有意识的在蒙古族古如都的基础上,将鄂尔多斯风格的民乐融合了呼伦贝尔乌拉特民歌、巴彦淖尔民歌、鄂尔多斯民歌、察哈尔民歌、科尔沁民歌等地区的民歌特色,形成了曲调优美,连接流畅,歌词题材丰富的杭哈民歌。“古如都”源于蒙元宫廷,无伴奏,属长调体裁,是在蒙古王权衰微后才流入民间的。“古如都”,本是只有在盛大隆重的仪式上才能演唱的歌曲,宏大的气场展示着蒙元宫廷礼仪音乐的面貌。杭哈民歌在吸收“古如都”风格的基础上也做了适当的改变。蒙古民歌在曲式结构,旋律形态上有着一系列的共性,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受地域环境,歌曲创作者个人经历、表达方式的影响,杭哈民歌逐渐有区别于鄂尔多斯民歌、乌拉特民歌的独特风格。就调式的长短来讲,杭哈民歌属于居中状态,不长亦不短,自成一派。因为杭哈民歌中的长调民歌,相对一般短调而言略长,但又不像乌拉特和锡林浩特得长调民歌一样悠长因此不属于长调体裁。就民歌节奏而言,因为杭哈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