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识别代码分类框架和编码规则(征求意见稿).docx

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识别代码分类框架和编码规则(征求意见稿).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CJ/TXXXXX—XXXX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识别代码分类框架和编码规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统一识别代码分类方法、框架和编码规则。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识别代码的分类编码体系开发和编码赋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7027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GB/T10113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

GB/T10114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17710信息技术安全技术校验字符系统

JGJ/T496房屋建筑统一编码与基本属性数据标准

3术语和定义

GB/T10113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urbandigitalpublicinfrastructure

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统一编码与时空定位,以城市信息模型(CIM)为空间架构、以城市物联感知为主要动态数据来源、以云网融合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人工智能算法为驱动、以城市操作系统为统筹而构建的数字城市公共性、集约性基础设施。

3.2

统一识别代码unifiedidentificationcode

按统一规则编写的、代表唯一事物或概念本身的一组号码。

3.3

类代码classcode

表示每一级分类的2位字符。

3.4

分类代码classificationcode

由大类代码、中类代码、小类代码组成的6位字符。

3.5

编码对象codingobjects

被赋予统一识别代码的事物或概念。

3.6

自然对象naturalobjects

自然生成或生长的,占据一定且连续空间位置和范围,单独具有一定属性或完整功能的对象。3.7

人工对象artificialobjects

人类建造或改造,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对象。

3.8

管理对象managementobjects

管理活动的承受者。

2

CJ/TXXXXX—XXXX

注:管理对象一般是对自然对象(3.6)和人工对象(3.7)的管理过程和结果。

3.9

回收recycle

将已分配但未实际赋码的统一识别代码重设为可供分配的统一识别代码。

4总则

4.1对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时,应按照本文件的规定为纳入管理的各类对象编制统一识别代码,作为其统一的身份标识符号。

4.2统一识别代码在编码对象的全生命期中宜保持唯一,对应统一识别代码的编码对象应唯一。注:唯一的概念并非是物理空间的唯一,有些对象可能会存在物理空间的重叠,可参考8.1的示例。

4.3应编制与统一识别代码相互关联的基本属性数据表,对编码对象的名称、位置、时间、来源、主要性能等各类主要特征进行定义和描述。基本属性数据表的编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等相关保密要求,可

参考附录A。

注:通过属性数据能够增加统一识别代码无法表达的对象信息,更全面地描述编码对象。

5统一识别代码

5.1代码结构

统一识别代码为21位字符,由6位行政区划代码、6位分类代码、9位自定义代码组成,见图1。

图1统一识别代码结构

自定义代码(9位)

分类代码(6位)

行政区划代码(6位)

5.2代码含义

5.2.1行政区划代码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具体要求见7.1。

5.2.2分类代码应由大类代码、中类代码和小类代码组成,分类以及类代码相关要求见第6章。

5.2.3自定义代码由用户根据需求自定,具体要求见7.3。

6分类和类代码

6.1分类原则

6.1.1系统性

分类体系应有清晰的结构,分类的范围和分类分级应合理协调。

6.1.2适用性

分类体系应体现应用需求,分类的广度和细度应满足具体工作的需要。

6.1.3稳定性

分类结构和类,包括分类视角、类名称、边界等应在较长时间内不进行重大改变。

6.1.4可扩展性

3

CJ/TXXXXX—XXXX

当既有分类不能满足应用需要时,可在分类框架下,结合地方实际需要扩充,应留有充足的扩充空间容纳新增的类。

6.2分类框架

6.2.1编码对象类别应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分别用5.2.2的大类代码、中类代码和小类代

码表达。

6.2.2应按照自然对象(3.6)、人工对象(3.7)和管理对象(3.8)对编码对象进行分类。自然对象可包括地形地貌、自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