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一节何为美育?
一、美育的历史
·美育即审美教育(AsthetischeErziehung)。
“”
-
·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1795)提出了美育概念。
·席勒美育理论的三大观念:
1.审美游戏冲动可弥合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分裂,使人走向人格和谐;
2.审美的游戏冲动以“活的形象”为对象,即“广义的美”;
3.“同美游戏”的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审美与人本质密不可分。
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神
·儒家强调君子的人格修炼,诗歌和音乐是美育重要路径。
·孔子:“尽善尽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吾与点也!”指君子治国理政尚需审美精神。
·道家强调审美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游”。
·老子认为:“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互补,两种美育观合力建构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美学精神。
患@
美育在现代中国
·蔡元培:美育应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加以推广,
让青少年接受感情陶养之教育。
·叶朗:美育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和升华作用,使人的
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
·中央两办文件:“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
,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
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患@
第一节何为美育?
二、美育的学科特性
·美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属于人文教育。
·美育有跨学科性,与许多相关学科互动,如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
社会学、人类学甚至科学。
·美育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又不限于艺术教育。
·美育应超越艺术技巧和欣赏局限,走向更为深广的人文教育。
患@第二节为何美育?
美育目标是培养人的美学精神,提升审美素养。
一、提升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人运用和认知审美符码的基本能力。
·审美素养包含审美感知力、悟解力、情动力、想象力和表达力。
·审美感知力是把握审美对象的基本直觉能力。
·审美悟解力是颖悟审美对象真善美的理解能力。
·审美情动力是产生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力。
·审美想象力是形成艺术形象和审美观念的能力。
·审美表达力是传达出主体审美体验的沟通能力。
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