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文献.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及综合治理策略

摘要:分析研究表明,水稻纹枯病有扩大蔓延和危害加重趋势,很有可能上升为与稻瘟病同等重要的病害;本文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原学,其中包括其病原菌的、病原的形态特点以及培养性状。简单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特征和传播途径,概括描述了影响水稻纹枯病流行的因素,有菌源、气象、田间管理以及其他因素,还详细阐明了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治理策略,其防治策略主要包括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从而能有效的控制水稻纹枯病的流行和发生。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流行;治理策略

1水稻纹枯病的病原学

1.1病原菌形态特点

菌丝幼嫩时无色,老熟时淡褐色,较粗壮,直径8~12Lm。分枝与主枝近于直角,分枝基部明显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过崇俭测定认为,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细胞为多核。多核类型菌株具有相似的隔膜孔器,细胞隔膜上有一直径为0.2?0.3Lm的微孔,孔的两边有圆丘形膜状结构,组成高3Lm、直径2Lm的立体桶状隔膜孔器。

1.2病原菌培养性状

李清铣等报道,水稻立枯丝核菌的分离物,菌落生长初期,菌丝稀疏、浅褐色,逐渐增多互相纠集,变褐色,形成菌核。菌核初白色,渐变暗呈黑褐色,大小不一,分布全皿。过崇俭报道,水稻纹枯病菌据培养性状分三种类型:A型,菌丝生长紧贴培养基表面,气生菌丝少,常形成不规则的菌核相聚集的块状物,培养基物黑褐色;B型,菌丝生长特性同A型,培养基表面形成大小不等、表面粗糙的菌核,大0.7~4.8mm,每皿菌核200~600个,培养基物褐色;C型,气生菌丝繁茂,皿盖上形成少量菌核,大小1.18~8.66mm,每皿菌核2~8个,培养基物淡褐色。

2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症状

水稻纹枯病属真菌性病害,从水稻苗期至抽穗期都可发病,以分蘖期至抽穗期发病严重,尤以抽穗前后危害最盛,主要为害叶鞘、基部叶、茎和穗。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并逐渐扩大成椭圆形,边缘褐色,中央变灰绿色,后呈灰白色,湿度大时病斑呈水渍状,边缘为暗绿色,中央黄绿色扩展迅速,多个病斑可互相融合成云纹状大斑。发病重的叶鞘常因组织严重破坏而使叶片发黄枯死,病菌由下部叶鞘向稻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严重时向茎内蔓延,使茎基部严重受害,造成软腐而倒伏或从茎秆下部向穗颈部蔓延,使孕穗不能抽穗,或虽能抽穗但结实不饱满,秕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甚至植株整株枯死。一般发病越早,为害越大;发病部位越高,蔓延到叶片为害越大,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则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则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则抑制了病情。气温20度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度,遇连续降雨,病害则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度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另外,插秧密度大、长期过度深灌,过迟或过量单一施用氮肥,缺少磷、钾、锌肥,则会使水稻的抗病性降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也就更严重。

3水稻纹枯病的传播途径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田间杂草等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天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进行为害,逐渐形成病斑并长出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加重,病害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

4影响水稻纹枯病流行的因素

4.1菌源因素

引起水稻纹枯病的病菌属真菌的担子菌纲,伞菌目[1]。水稻收割后遗留在田间的菌核数量,一般病田1hm2平均150万粒以上,严重病田达1000万一1200万粒,少数还高达1500万粒以上。当1hm2面积上有90万粒以上存活菌核时,遇到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菌核的生活力极强,在土表越冬的菌核存活率达96%以上,在土表下10-15cm越冬的菌核存活率88%左右。灌水整田耕耙后,越冬菌核飘浮在水面,插秧后附着在稻株基部叶鞘上,随着稻株分蘖和茎数的增加,附着在稻株茎基部的菌核数量也增加。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漂浮在水中的菌核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在稻株组织内外蔓延。潜育期少则1-3d,多则3-5d。由于菌核随水传播,田面不平时,低洼处会有较多的菌核,因而这些地方最易出现病株或成片发病,这是田间出现局部发病和不均匀分布的主要原因。

4.2气象效应

在栽培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气象因子是左右年度间纹枯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羽柴辉良等报道,在100%的相对湿度下,稻株上菌丝伸展的速度依次为2827

文档评论(0)

ld13567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