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诗词教学探究.docx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词教学探究.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词教学探究

2023年中考“诗词阅读”几首诗词均出自课外,这就与我们传统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以前的诗词阅读全部是课内,老师们只求让学生记忆背诵就可以了,学生自己对诗词是否理解无所谓,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学生读几遍之后,教师就就把总结好的所有的知识点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背,然后一遍遍的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阅读能力训练全不用考虑。而今考的是课外的诗词,那么老师总结的这些知识点就用不上了,就要全靠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答题了,但平时没有相关的训练,丢分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教师必须发生教学上的变革,才能适应新的考试。

1.借助学生的阅读体验,步步深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到“阅读与鉴赏诗词,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子啊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学时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质疑—修正—再质疑—再修正。比如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学生诵读后说道“作者把自己的愁心寄给了明月”,我追问了一句“愁心怎么寄给明月?邮寄吗?明月能收到吗?学生纷纷表示不能,当答案遇到质疑之时,必然要经历修正,有学生说“寄应该理解为说给,就是把自己的愁心说给了明月听”。那明月能听到?同学们又说听不到,听不到,又寄不到,李白这是在干嘛?有学生有提到,这里作者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了,把明月看成了人,这样不就听到了,收到了吗?我又继续追问“愁干嘛说给月亮这个“人”听呢”?为何不用“我说愁心与明月呢?为何不用说呢”?“因为寄里有寄托的意思,就是希望明月传话,因为作者的愁心说给明月听不是目的,而是想借明月之口传给王昌龄”。“那么愁是什么意思呢?”“朋友的愁是怕朋友“想不开”吧?所以最后两句话的情感就是来表达对朋友的安慰之情啊。整个教学教师不急于下定论,总是引导着学生来分析、修正,长此训练,学生就会找到阅读诗歌的方法,再面对课外阅读时就不会愁了。

2.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常用的思维能力比如说有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诗歌中思维训练的特别的重要,比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要训练学生想象来描绘句子的画面,或者将这些画面画出来,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画面感后,就能够深刻的领悟到游子的那份思乡之愁苦了。

3.要训练学生“关注不合理”的词。因为这些不合理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比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写到“僵卧孤村不自哀”,那么“僵”和“孤”,表现出了作者凄然的样子,然而作者却说“不自哀”,这个合理吗?明显不合理,因为既然“不自哀”,还说这个干嘛呢?通过这样关注不合理,让学生寻找原因,联系下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得出陆游无论是怎样生活的不好,然而完全没有“顾及到”,“不自哀”就是“没有顾及到”,因为陆游顾及的是戍守边关,一心想的的是国家,这种舍己为国的形象立马跃然纸上。

新的考查形式逼迫我们要做教学上的改变,相信我们不断努力,诗词教学取得优异成果并不难。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