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质量及产量,感染严重时,通常造成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疮痂病、枯萎病、蚜虫及蛴螬等,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本文介绍了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技术,以期促进马铃薯种植产业健康发展。

1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1.1发病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由致病疫霉引起,感染后会出现块茎、茎叶腐烂等问题。叶片染病后首先会在叶尖或叶缘位置出现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呈现出浅绿色晕圈,一旦湿度偏大,病斑会进一步扩大,还会出现白霉,白霉味孢子囊和孢囊梗,最为明显的部位是在叶背;在干燥时,病斑会变成褐色,但不会出现白霉,很容易脆裂,扩展速度相对较慢。茎部或叶柄染病时会出现褐色的条斑。在发病时,叶片卷缩,最终全株黑腐,所有田地出现枯焦的情况,并且还会散发出腐败气味。

1.2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例如鲁引1号、新大丰、超荷十五、高原二号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购买马铃薯种薯后,将薯块放在通風处晾干,以减少薯块表面病菌的侵入,入窖前,进行清选工作,直接将病薯清除掉。在种薯切块时,可以使用5%高锰酸钾或75%酒精不断浸泡切片5~10min以充分消毒,并且交替使用消毒工具。需选用健康的种薯,切断晚疫病发生根源。

合理控制栽培工作,科学选择早播日期,并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播种,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植株的健壮生长,提升其抗病能力。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有效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率,例如大葱与胡萝卜的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抑制作用。马铃薯与豆类、禾本科等作物进行轮作最佳。

拌种处理。在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拌种(浸种)处理能够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拌种方法有干拌和湿拌。干拌是将适当药剂与滑石粉均匀混合,然后再与种薯混合均匀后进行播种;湿拌是配制一定浓度的药液,在切好的种薯上均匀喷洒,等待搅拌均匀晾干后,再进行播种处理。

对于中心病株的处理。针对中心病株需要加强观察,挖出连根和种薯,将其带出田外进行深埋处理,针对病穴需要播撒石灰进行消毒处理,可以使用氟吡菌胺·霜霉威或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等药剂,间隔7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

控制徒长。当现蕾期株高30~40cm时,就会出现徒长的情况,可以选择专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甲哌鎓来进行控制。

药剂喷防。针对中心病株,可以做好相应的监测与普查处理。当初花期时,需要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可选择丁子香酚、丙森锌;在重发区,可以选择氟吡菌胺·霜霉威或恶酮·霜脲氰、烯酰吗啉·锰锌等喷施2~4次,按照监测情况,针对常发和偶发区,可以选择生物防治方式,可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需喷施均匀,若在喷药后6h内遇到降雨,应该进行补喷处理。

2马铃薯黄萎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2.1发病特点

马铃薯黄萎病或早熟病在初期阶段,其叶尖会逐渐变黄,并且从叶脉朝着内部黄化,然后变成褐干枯,但是不会出现卷曲现象,也不会脱落,只是全部枯死。针对根茎染病,初期阶段的症状并不明显,当叶片黄化后,根茎位置的维管束就已经呈现出褐变的情况,其后地上茎的维管束也会变为褐色。块茎染病主要从脐部开始,维管束会逐渐变为浅褐色;黄萎病病菌主要存在土壤中,病菌在薯块上通过微菌核的方式越冬,第二年种植的马铃薯就会出现病状。当病毒蔓延到马铃薯内部,会在维管束之中进行繁殖,并且扩展到枝叶,但当年不会出现重复感染的问题。

2.2防治措施

防治马铃薯黄萎病,应选择抗性品种,例如底西芮、大白花等。针对发病田块或地区的土壤,需要使用50%多菌灵2kg进行消毒处理;在发病初期,可以选择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来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也可以使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来进行处理,可使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用量为100mL/株,间隔10d喷施1次,需要喷施2~3次。

3马铃薯疮痂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3.1发病特点

马铃薯疮痂病主要为害块茎,在初期,块茎表面会出现褐色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因为大量木栓化细胞的出现,马铃薯表面会变得粗糙,在后期阶段,表面会凸起或出现凹陷的疮痂病状硬块。其病斑主要停留在表皮,并不会深入到薯内;菌体本身为丝状,较细,存在分枝,尖端呈螺旋状,连续性的分割会出现大量孢子,孢子为圆筒形;在土壤中,病菌会腐生生长,可在病薯上直接越冬。感染疮痂病后,块茎表皮出现木栓化现象,病菌直接通过伤口或皮孔侵入马铃薯内部,当完全木栓化后,侵入率就会降低。病薯长出来的植株很容易发病,一般来说,25~30℃容易发病,微碱或中性沙壤土容易发病,当pH低于5.2时,发病率下降。不同品种抗病性不同,褐色厚皮品种抗病能力较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