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粉菌发生及防治技术.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an

玉米黑粉菌

玉米黑粉菌(CornSmut)又名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ustilagomaydis)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孢子堆的小大、形状不定,多呈瘤状,长或直径3-15cm,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组织形成,有时还带黄绿色或紫红色彩,后渐变灰白至灰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分布很广,北方比南方发生较普遍而严重,而此病在中国报道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形态特征

玉米黑粉菌虽属局部侵染性病害,但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间皆可发生。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穗后发病迅速增多。植株地上部幼嫩的茎、叶、雄花序、果穗乃至气生根均可受害,受害组织因受病原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薄膜,后转呈灰白色或灰黑色,病瘤成熟时外膜破裂,散出黑粉,此即为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冬孢子),此为本病症状的最大特点。病瘤大小差异悬殊,通常在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似豆粒,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果穗上的病瘤似鸡—或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或同一部位多个病瘤聚集成堆。雄穗的小花染病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常数个聚成一堆;雌穗受害多见于上半部个别小花染病生瘤,其余仍能正常结籽;也有整个雌穗受侵染而不结实的。茎上的病瘤多生于茎节的腋芽;叶上的病瘤多生于叶片中肋两侧,细如豆粒,密集成串。病株茎杆多

扭曲、矮小,早发病的植株果穗少而小,甚至不结穗。本病能侵染植株任何幼嫩部位而形成肿瘤并散出黑粉,这与玉米丝黑穗病仅侵染雌、雄穗并产生杂乱的黑色丝状物症状明显有别。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安_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广东、宁夏等地区。

症状特点

黑粉菌从幼苗到成株各个器官都能感病,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叶片、茎秆、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瘤状物。瘤状物是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形成的菌瘿,它外面包有由寄主妙组织所形成的薄膜,初为白色或浅紫色,逐渐变成灰色,后期变黑灰色。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

危害程度

近两年因天气干旱,雨热反常,玉米黑粉菌的发生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常年发生率在5%-10%,对于我国的玉米生产区,尤其对陕西、华北、东北地区玉米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玉米发病面积在180万hm2,绝收的不低于3万hm2。一般病田病株率达20%-30%,平均减产10%-30%,有的地块发病率高达85%,如何控制防治玉米黑粉病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发病规律

玉米黑粉菌的病原菌为其虹担孢子菌),病瘤内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病残体上、土杂粪肥中越冬。越冬的冬孢子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病原,冬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气流传播到玉米的叶片、节、腋节、雄雌穗等幼嫩分生组织,在组织内生长蔓延,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寄主局部组织的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形成病瘤。病瘤成熟破裂,又散出黑粉(冬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冬孢子没体眠期,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穗开花期蔓延较快,形成发病高峰期,百到玉米老熟后停止侵染。

环境条件

玉米黑粉菌病菌寄主范围主要是田间土壤、地表、病残株上以及土杂粪肥中。发病的环境条件雨水多和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病;低温、干旱、少雨的地方,土壤中的冬孢子存活率高,存活时间长,发病重,因为微雨、夜露就可以满足黑粉病孢子的萌发和侵染需要。玉米在全生育期都可以染黑粉病,尤其以抽雄期前后,天气干旱,植物抗病力强,易感黑粉病。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旱湿交替出现,延长染病期,易发病。过度密植或灌溉的间隔时间长,造成水分时缺时足,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而使病害发生较重。

螟害、冰雹、暴风雨以及人工去雄作业等造成伤口,也利于病害发生。

经济价值

此菌分布极广泛,是玉米的主要的病害之一。幼嫩时可以食用,也有生食,有甜味,炒食另有风味。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并能助消化和通便。在培养液中含有谷_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等16种氨基酸。此菌可加工药用,将新鲜的孢子堆摘下或将老熟后的收集(孢子粉)炼蜜丸,备用。其性寒、味甘,利肝脏益肝胃和解毒作用。又治神精衰弱,小儿疳积。该菌还产生黑粉菌酸,作香料工业中合成麝香类的原料。其菌液对小白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另生产一种异生长素,吲哚乙酸,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长。

药物价值

药名:玉米黑粉菌

来源:为菌类植物药黑粉菌科玉米黑粉菌的全草。

功效:益气养阴,补气安神,

文档评论(0)

dajiefude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