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如何鼓励和引导学生产生创造性发现,提升思维品质
在学生的诸多思维品质中,创造性思维品质往往是优先培养的对象。以原生态阅读为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发现,这是“读”与“思”相结合的过程。鼓励创造性发现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途径。但是,学生的创造性发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和苦心经营,并要激发学生保持发现和创造的动机。下面从比较异同、关注细节、揣摩留白、重读经典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如何鼓励和引导学生产生创造性发现,提升思维品质。
一比较异同
鲁迅先生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关系的阅读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有目的的比较对照,借助求同、求异思维而进行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认清阅读材料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开阔视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一)纵向比较阅读,在创造性发现中加强思维深刻性
纵向比较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对几种材料的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会科学地思维,从而达到思维缜密、精确和深刻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处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形成了形象群体。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此类形象集中起来,从性格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勤劳善良而又备受压迫、凌辱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共性。刘兰芝勤勉孝敬,但还是被逼得夫妻殉情自尽;窦娥,一个贤惠本分的妇女,由于受到流氓的诬陷,竟被贪赃枉法的昏官处以极刑;鲁侍萍与周朴园热恋,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但还是在风雪之夜被周家赶出家门。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加深对文学作品中旧中国妇女群体的认识,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类比迁移,启发学生将以上人物与水生嫂等进行比较,找出旧中国妇女性格的嬗变性:由自发地本能地反抗升华到自觉地有意识的反抗。刘兰芝、窦娥、鲁侍萍等人无法认识自身悲剧的根源,所以无法做出更深刻的反抗;而水生嫂的反抗则使其性格发生了极大变化,水生嫂思想上彻底觉醒,并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最终走上了战场,走上了解放自己的道路。
通过纵向比较阅读,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准确而深刻了,进而会联想到妇女解放、女权运动等问题,这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得到完善,思想认识得以深化,阅读的创造性发现能力得到了增强,思维深度也得到了加强。
(二)横向比较阅读,在创造性发现中提升思维敏捷度
横向比较是一种对事物作空间位置上的比较,是将空间上同时并存的几种事物进行既成形态上的分析和鉴别,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比较思维方式表明,人的思维可以跨越空间界限,把处于不同空间的事物横向联系起来思考,发现事物的根本联系和共同规律,概括出更普遍的理论。
横向比较阅读,是指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在充分联想的基础上,对同类材料或同一历史时期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逐步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来把握文本,提升思维敏捷度。联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旨在发现两个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因而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比如夏红梅老师在执教李清照《醉花阴》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词“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王灼《碧鸡漫志》)的特点,作了横向比较阅读的设计,教学片段如下:
师:从“有暗香盈袖”的清幽含蓄到“莫道不销魂”的伤情直抒,你是否觉得突兀,为什么?
学生集体讨论,明确:不突兀。从“有暗香盈袖”的清幽含蓄到“莫道不销魂”的伤情直抒,这其间有留白,诗人省略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这种心理类似于“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的过程,有感于此,词作最后异峰突起,沉重抒情。
师:这种心理的转折变化带来的“曲折”之情致,在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李词里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生1:我们初中学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这首词的转折点在哪里?
生1:我觉得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个地方。词人本来打算划着船回家,没想到却划到了藕塘的深处。
师:这是什么发生了转折?
生1:应该是事情发生了转折。
师:对,是事件的转折。如果没有这个转折点的出现,哪些内容就不存在了?
生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种意想不到的高潮和奇景奇趣就没有了。
师:嗯,非常好。请坐。除了这首,还有没有其他的作品?
生2:我想到了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这首词的转折点在哪里?
生2:我还没想好。(一些学生已经说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师:请坐下。大家说得很准确。这是什么的转折呢?
生3:侍女的回答出乎作者预料。
师:对,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