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当代毕昇——王选数字电子技术.pdf

(7.23)--当代毕昇——王选数字电子技术.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毕昇——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

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

照排系统之父”。

1954年秋,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分专业时,他对当时还是新兴学科的计算

数学专业情有独钟。他看到1956年1月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未来

重点发展学科就包括计算技术;又从报刊上了解到计算机在未来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神奇的

作用。他认为,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

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于社会,因此王选下决心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

试工作,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一直在硬件第一线摸爬滚打,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

上。20世纪60年代初,王选在研究过程中养成了每做一个项目先要了解国外现状的习

惯。在研读国外计算机文献时,王选注意到,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学家常常具备跨领域、软

件和硬件兼通等多方面的科研背景,而自己只掌握硬件设计,不懂程序和应用。为此,大

病未愈的王选决定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

影响。

1975年,王选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其中“精密照

排系统”这一项目的价值和难度吸引了王选。王选当时正病休在家,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

研制工作中。当时国内已有5家实力雄厚的单位在从事汉字照排系统研制,但选择的都是

模拟存储方式。1976年夏,王选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毅然决定采取数字存储方式,跳

过当时日本流行的光学机械式二代照排机、欧美流行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照排机,直接研

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巧妙地利用数学知识和软、硬件的实践经验,

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

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压缩倍数达到500∶1)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

了提高字形复原速度的专用芯片,使汉字字形复原速度达到700字/秒的领先水平,在世界

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描述笔画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小后的笔画

匀称和宽度一致。西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式(即称

为提示信息或控制信息的HINT技术),而王选早8年提出并实现了这一方法,成为世界上

使用这一方法的第一人,这一发明成为华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基石,获得了欧洲专利

和8项中国专利。王选成为我国获欧洲专利的第一人。

王选从事的一直是应用性研究,他认为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必须“能用”,才能对社会进

步有实际价值。所以,当原理性样机研制成功,有人劝王选不要再做下去时,他没有停

止,而是继续向应用的方向研发。他提出了“顶天立地”的产学研结合之道:“顶天”即不

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即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

在1975至1993年的18年间,王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激光照排研制中,几乎放弃

了所有的节假日。王选曾读到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句话:“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

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他又在后面加了一句:“但也会得到常

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

王选院士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

感动中国人物。

文档评论(0)

158****6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