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doc

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应用

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源自于不同的理论脉络。行为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经典的理论基础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行为治疗聚焦于改变偶发事件和行为,并认为行为包含认知,认知作为后果,是被诱发的,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他们。而认知理论则关注在想什么、怎么感觉和怎么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思维决定了我们的情绪,情绪进一步决定行为。认知行为治疗则是两者整合的结果,聚焦于改变伴随行为的想法和感受,但并不把两者看作改变行为前的准备。虽然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已从不同的理论脉络进入社会工作领域,但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两者整合的一种治疗程序则被更广泛的运用于社会工作领域,并成为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脉络和治疗方法。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行为治疗涵盖了众多实践模式,其理论脉络也略有不同,理论概念亦是多种多样,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贝克的认知治疗、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等。限于篇幅,本节重点介绍与认知行为理论密切相关的理论概念,主要包括认知的三个层次和ABC情绪理论框架。

1.认知的三个层面

认知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和活动过程,如意识、知识、智力、思维、想象、规划、创意、理性、推论、概念化、分类、归属、象征化、幻想、梦想等,也包括知觉、记忆和注意等高级心理活动。正因为认知牵连甚广,并对人类处理信息和构建生活起重要作用,所以从认知的角度介入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在情绪和行为之间起中介和协调作用。认知对行为的解读直接影响个体是否采取行动。Kuehlwein认为,认知包含三个层面:最表面的自动思维、更为深层次的条件性假设和最深层次的图式或核心信念。

自动思维是个体没有经过选择和思考而在大脑中自动出现的想法、感受和观念。它的出现往往是无意识的、迅速的、不可察觉的。个人错误的想法、非理性的思考以及错误的认知等都可能存在于无法察觉的、无意识的自动思维中。因此,在心理障碍中,自动思维往往是负面的、不正确的、错误的、非理性的、扭曲的。这种错误的认知包括专断的推论、选择性抽象、过分概括化、夸大和贬低、个体化。

图式指的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主要涉及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人、世界、事件和环境的信念和假设。图式决定了个人在做信息选择和决策时的偏好和倾向。每个图式都有一个存在于思想中且和信念系统有关的强情绪因子,并决定了个体如何根据信念而采取行动。图式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且获得的时间不同,其重要性取决于这个人的重要性。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图式或潜在的认知结构影响受助者对经历的看法,并在思维上形成混乱的基础。

2.ABC情绪理论

艾利斯提出了一个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A代表真实发生的事件,B代表个人对事件的认知,C代表情绪反应或情绪结果。ABC理论认为,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件(A)决定了情绪反应(C),而是个人对事件的认知(B)导致了情绪反应(C)。该理论认为个人对事件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中介和协调作用,人们如何看待事件决定其情绪反应和随之而来的行为。如果个人对事件的发生有正确的认识,那么他的情绪和行为将是正常的,反之则会出现错误的情绪和行为。

根据ABC理论,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需要处理个人对事件的认知(B,尤其是错误认知),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和信念,这样才会出现新的情绪反应或结果。因此,治疗者应致力于改变受助者对事件的错误认知,纠正功能失调的思维,并从更深层次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潜在图式。

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践原则

实践原则建立在前述概念框架的基础上,认知行为治疗着重于改变认知和行为,在此之前需要澄清和辨识出造成偏差行为或扭曲认知的前导因素,以新的认识方式去思考和应对,从而化解问题行为。在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往往扮演着陪伴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①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由错误认知或偏差行为引起的。问题的产生并不是服务对象本身的问题,需要从其认知和行为出发,探寻问题所在。另外,社会学习理论指出,服务对象的问题及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所以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和纠正行为和问题。

②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在认知行为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既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也是内在认知层面的结果。一方面,个人习得的错误行为习惯可能引起他们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造成错误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习惯性思维也可能造成个人产生错误的认知,以致其无法作出正确的行为。因此,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修正服务对象错误的行为习惯,

文档评论(0)

182****43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