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pptxVIP

+第8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8课时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新的农作物引入中国,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意义;(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明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3)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

①背景: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增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4)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5)雍正帝:实行“摊丁人亩”,彻底废除人头税。;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知识拓展】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特点或规律);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sūn)计。——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经营形态;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①货币:白银货币化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②贸易: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

③商帮: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④市镇:工商业市镇繁荣,呈现专业分工;从历史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的深刻社会变化;①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时间:明朝中后期。

③地点:江南丝织业。

④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农业;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

严格限制手工工场规模;设立重重关卡征收重税;重农抑商。

②农民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

③闭关锁国政策主动放弃海外市场。

④资金流向:赚钱后的商人大多把资金用于买??置地,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民间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官府垄断海外贸易(如郑和下西洋)。;(2020·北京高考·19)(9分)“十三行”

材料一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9分);【答案】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然而,此时清政府对西方人仍抱有疑惧心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华进行自由贸易。

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因此开始衰落。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徽商“贾而好儒”……却成为徽商发展的障碍,如儒家“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狭隘思想使得徽商发迹后不愿投人大量资金扩大再生产,而是“广营宅、置田园”,或“求功名、重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h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