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9.1 多边形内角和(23)-教案.docx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9.1 多边形内角和(23)-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

授课人:李巍

授课时间:2018年5月7日第四节课

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多边形的相关概念;

2、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探索知识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图形既相互变化,又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领悟事物是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发现和证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探索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及应用。

难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

课型:探究课。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阶段

学生活动

活动要求

老师指导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

1、(多媒体展示)由这组图形中你能抽象出什么几何图形?

2、由三角形概念,类比出四边形、五边形及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并多媒体展示多边形的元素及其表示。

3、凸、凹多边形的概念区别,初中阶段没有特殊说明均探究凸多边形的数学问题。

独自回答

老师提问

为本节内容作理论基础与准备

问题探究与概括

一、提出问题、动手操作,继续探索:

(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2)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能猜想任意凸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引导与提示:

①过一个顶点画对角线1条,得到2个三角形,

内角和为:

2×180°=360°

②在四边形一边上任取一点,连接不相临的各顶点内角和为:

3×180°-180°=360°

③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连接各顶点,如图

内角和为:

4×180°-360°=360°

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发言学生须说出证明过程

教师引导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探究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证明”问题的数学思想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④在四边形外部任取一点,连接各顶点,如图

内角和为:

3×180°-180°=360°

活动流程:

观察--发现--猜想--证明

三、想一想: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你能动手做一做吗?

3×180°=540°

归纳总结:

根据多边形外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为:180°n-360°=(n-2)180°

利用对角线分割:

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一2)?180°(n为不小于3的整数)

你能证明n边形内角和定理吗?

n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证明:在n边形内部任取一点O,再把点O与各顶点连接,将原多边形分割成n个三角形,n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一个周角,即得n边形的内角和为

180°·n-360°=(n-2)·180°

问题探究与概括

十边形的内角和为

2、已知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260o,则它的边数为______.

再问: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注:多边形的边数相差1,多边形内角和度数相差180°

培养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概括能力

简单应用

3、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成为世界唯一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小明想:设计一个内角和为2022度的多边形奥运图案多有意义啊,

请问小明的想法能够实现吗?

创新思维

有一张长方形的桌面,现在锯掉它的一个角,剩下的桌面是一个几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A

B

C

D

E

M

N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灵活的应用的能力。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认为这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你还有哪些疑惑或不足?

思考、归纳

教师引导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1、课本P74习题19.1第2、5题

独立完成并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体的过程

稍作提示

巩固提高

文档评论(0)

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