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河南省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docx

2024河南省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河南省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4河南省五市高三语文联考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

《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工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通过文献、物证等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

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的区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绀等,具有‘冲淡’品格的颜色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陈彦青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品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魅力。

(摘编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

材料二:

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回溯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

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事,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例如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代民间艺术剪纸和年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高亮的“牛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统色彩促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彩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十

文档评论(0)

云一就是云一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