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1章总论
PAGE236
团队编号:
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方案设计类
综合组
完成日期2019年4月12日
第2章油藏地质及生产动态分析
2.1区域概况
本次设计方案研究目标区块为XX油田的一个老井区块,为洪积相砂砾储层,主要是由扇缘、扇中以及扇根外带形成的断块油藏,工区面积约3.67km2,长轴(西东方向)长约3.03km,短轴(南北方向)宽约1.21km,工区内断层简单。区块内有W1-W13共13口井,其中W1、W2、W4、W5、W7和W11为注水井(注入井注水若干年后转注聚合物)。13口井井位大地坐标和补心海拔见表2.1,井位分布见图2.1。
表2.1W1-W13井位坐标
井号
横轴坐标(m)
纵轴坐标(m)
W15654488
W25654293
W35654272
W45654290
W55654133
W65654144
W75654158
W85653992
W95653975
W105653743
W115653719
W125653775
W135653608
图2.1XX区块井位分布图
该区块地面海拔260m—275m,地表平坦,为较松软碱土层覆盖。气候干燥、多风,温差较大,寒潮发生频率较高。年平均气温为9.2℃,历年气温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区温度最高可达43℃,最低可达-38℃。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防烈度为7度远震。该区附近分布有公路,交通便利。通讯网络均覆盖该地区,通讯发达。管线接入点与W8井的相对位置见图2.2。
图2.2XX油田某区块已建管线示意图
2.2地质特征
2.2.1地层特征
本区块钻遇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XX组地层,三叠系XX组地层从上到下主要分为A和B两个砂层组,具体的层序地层分层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油田该区块层序地层分层表
2.2.2构造特征
本区块为西北倾向东南的单斜构造,顺下倾方向地层逐渐变陡,地层倾角为3°~30°,整体上构造形态比较简单,内部断层不发育。
该区断裂构造特征:
区块北部发育一组NEE-SWW走向的断裂构造,断层性质为逆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北北西,倾角自上而下由70°变为20°,垂直断距为300m~600m,属于沉积同生断裂,最高断开层位为侏罗系上统,构造剖面图如图2.3。该区及邻区的井震联合剖面图参考下图2.4-2.5。
图2.3该区块断裂构造剖面图
图2.4地震剖面图一
图2.5地震剖面图二
2.2.3沉积特征
该区地层是一套快速沉积的洪积相砂砾岩体,呈现洪积层理的特征,各薄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层理面,是经过多次洪积物叠覆而形成的成层性沉积构造。因水动力变化频繁,该区沉积构造复杂且发育规模差别大。具体的沉积微相划分结果见表2.3。
表2.3XX该区块沉积微相划分表
亚相
微相
目的层
扇根外带
片流带
B5b、B5a、B4c
漫洪带
扇中
辫流带
B4b、B4a、B3c、B3b、B3a
漫流带
扇缘
径流带
B2、A4、A3、A2
漫流带(湿地)
根据岩矿成分及含量统计,该区储层岩性以砂砾岩、砂质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整体上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差;分选中等~差;杂基含量较高,局部地层集中发育碳酸盐胶结物。储层矿物主要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钾长石含量次之,含少量铁白云石、菱铁矿和方解石。储层岩屑含量占全部碎屑的11%~73%,以花岗岩岩屑和火山岩岩屑为主。砾石成分主要由凝灰岩和花岗岩组成;砂质成分以花岗岩、长石和石英为主。
该区具有分选差、快速堆积等特点,决定了该区的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导致物性变化很快,对油气的运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该区及邻区垂直物源方向沉积剖面图如2.6所示。
图2.6垂直物源方向沉积剖面图
2.2.4储层特征
2.2.4.1孔隙结构特征
根据密闭取心井分析结果和储集层岩样压汞资料可知,该区主要发育两种类型的孔隙结构,具体的分类特征见表2.4。
表2.4XX油田某区块储层孔隙结构分类特征
类
别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μm
均值
偏态
饱和度中值半径
μm
最大孔喉半径
μm
平均毛管半径
μm
视孔喉体积比
非饱和汞体积百分数
I
>17
>300
<8
>0.5
>5
>30
>15
>4
>5
II
14~23
150~300
8~10
<0.5
0.3~5
1.5~30
0.5~15
1~4
5~20
其中I类储集层以砂砾岩为主,砾石成分比较复杂,颗粒分选中等~差。矿物组成主要为钾长石和石英,斜长石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