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出韩凭故事及蚕神吐丝汉画像石初探.pdfVIP

榆林新出韩凭故事及蚕神吐丝汉画像石初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0

榆林新出韩凭故事及

蚕神吐丝汉画像石初探

赵延梅

(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陕西榆林719000)

摘要:陕西榆林横山新出东汉墓门画像石上关于韩凭夫妇爱情故事的图像呈现,可为敦煌文献中

韩凭故事研究提供新的史料支持,并揭示更多前所不知、文献失传的汉代故事细节。同时,这套画像

石上清晰刻画的蚕神吐丝与织布图,以及表现大禹时代酿酒、制器和治水的系列图画,均为全国汉画

像中首见。该组画像石上还有敬奉君长、水边奏琴、“泗水取鼎”等内容,特别是画面中对沦为城旦、

饱受奴役之苦的韩凭的细微刻画,以及蚕神吐丝、铁匠锻打工具等的精彩呈现,均系前所未见,对于

研究两汉时期韩凭的故事情节、“城旦”的苦役情形、蚕神的传说和大禹的传说等情景细节,及两汉

社会生活史、技术史、神话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可补文献与图像之不足,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汉墓汉画像石韩凭故事蚕神画像大禹故事泗水取鼎

中图分类号:J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19)02-0110-14

2〇08年陕西榆林市横山党岔乡境内新出一套五块汉代墓门画像石,均为页岩石板

雕刻而成,保存完好,现陈列于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

该组画像石整体采用平面减地阳刻,物像的细部用阴线勾勒和彩绘点染的装饰技法。画

像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韩凭夫妇故事、“泗水取鼎”故事均为陕北汉画像石首次出现;蚕

神及蚕官图像、大禹时代系列故事图像则系全国首见,为汉画像石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有关韩凭故事,容肇祖®、伏俊琏®曾对敦煌文献相关资料进行研究;裘锡圭®、

陈长虹®等先后对出土资料和考古图像进行考察。姜生以“从宗教认知古史”的观察研

收稿日期:20丨8-09-21

作者简介:赵延梅(1972-),女,陕西米脂人。文博馆员,主要从事陕北汉画像石的整理与研究。

①容肇祖《敦煌本〈韩朋赋〉考》,原刊《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中研院历史语言所,

1933年。另收周绍良、白化文主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9-

682页。

②伏俊琏《韩朋故事考源》,《敦煌研究》2007年第3期。

③裘锡圭《汉简中所见韩朋故事的新资料》,《复旦学报》1999年第3期。

④陈长虹《贞夫故事图像考——复原一个汉代失传的列女故事》,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

究》第15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7-102页。

榆林新出韩凭故事及蚕神吐丝汉画像石初探111

究方法,揭示了韩凭故事画像进人汉墓画像系统的宗教信仰根源。①

关于蚕神信仰,敦煌所见,可及唐末五代。②事实上,汉以前祀蚕已有“先蚕”之

称,指向始为蚕桑之人。《后汉书.礼仪志上》“祠先蚕”刘昭注引《汉旧仪》:“今蚕

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但东汉蚕神信仰究竟如何,向来缺乏图像表达。

本文基于前贤已有研究,在公布和解读新发现画像石资料的同时,借鉴从宗教认知

古史的观察研究方法,略作探讨。

一新出汉墓门画像石的基本情况和内容构成

(一)基本情况

榆林横山新出的这套五块墓门画像石,石料材质相同、本色一致。根据门楣和门柱

的内外边饰图案的连贯相续性,可复原为典型的墓门五石组合,即门楣石、左右门柱、

左右门扉。@墓门面画像通高I42、通宽155厘米,墓门口高107、宽93厘米,经比照

榆林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墓门尺寸,发现与之相当(图1、图2)。

图I墓门原石

①姜生《韩凭故事考》,《安徽史学》2015年第6期。

②赵玉平《唐五代敦煌蚕神考——以敦煌文献S.5639〈蚕延愿文〉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3期。

③方位说明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