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鉴赏:走近“酬和诗”.docxVIP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鉴赏:走近“酬和诗”.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声相应,同气相和——走近“酬和诗”

【类型解说】

酬和诗一般是指诗人相互酬谢应答的诗词,又叫题赠诗,题目中通常会带有“寄”“赠”“酬”“和”“次韵”等字眼。

在赏析酬和诗时,一方面要注意其中所表达的个人情志,如高适《燕歌行并序》,表达了对边疆士卒的赞颂与同情;另一方面要注意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如白居易的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满朝官职独蹉跎”一句表达了对刘禹锡常年被贬不得重用的惋惜,而刘禹锡的酬和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表达了诗人虽经二十三年贬谪仍昂扬乐观的精神。

总之,认真阅读注释和诗歌内容,明确其语境,才是鉴赏酬和诗的关键。

【真题引路】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①来学转难,

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

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

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

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释】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综合理解。“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本诗的主旨是做学问要认真阅读经典,所以A项“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

2.(1)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2)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答案解析】

要解答本题,须把握诗歌主旨。首先要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魏了翁的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不能在卖花的担子上看桃花李花,而应该在树头枝底观赏才能体会到其活泼自然的精神状态。然后要看整首诗的题材,从题目可知,本诗是回答友人有关做学问的问题,即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花李花,卖花担上的桃花李花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就没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新题演练】

(2022年湖南长沙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

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

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

白酒沽来压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

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释】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

【参考答案】

1.C

【答案解析】

“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说法错误,“闲花开尽香仍在”,尽管春已深花落尽,但其香气仍在,美好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的“厌”应理解为“餍”,“满足”之意。且诗人又说“此味暂时犹觉胜”,可见即使是开尽的闲花与未清的浊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并非“美中不足”的“惆怅”。

2.(1)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歧路知多少”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2)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3)颈联写花虽开尽,但香味仍存;酒虽不清,但心里满足,以此肯定了苏轼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在志趣和态度上与苏轼相应。苏辙对乡间生活的喜爱、对尉卒的厌弃,表现出与苏轼相同的志趣与意向,即远离朝廷,回归田园。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