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四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20.docVIP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四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2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题基础天天练20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①“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不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不少评论家②,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力倡改变这一局面。相比之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西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早已完善。然而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小说的诸多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

《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悲剧”——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茶峒——一个③的世外桃源,人物是④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或成语。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答:

3.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戊戌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带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变法运动。

B.“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句话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

C.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D.他们用来维持“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自从危害煤矿开采安全的瓦斯被人们成功开采之后,煤层气——煤系气的一种类型——产量逐年上升,其他类型的煤系气也陆续被人们发现、开采和利用。什么是煤系气呢?弄清楚煤系气之前,①。煤系是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含有煤层或煤线,并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沉积岩系,通常由煤层、泥页岩、致密砂岩以及灰岩相互组合而成。煤系富含有机质,所以也被称为烃源岩。烃源岩经过一系列化学作用,在地质作用过程中②。煤系气就泛指赋存在煤系中以烃类气体为主的天然气,也被称为非常规天然气,③。所谓常规天然气,是由赋存在石灰岩中呈现出气体或者溶解于石油、地层水中的常规油气开发出来的天然气。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5.阅读“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聚集与开发模式图”,仿照画波浪线的内容,解释“非常规天然气”,不超过70个字。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主席提倡节约粮食、远离奢侈。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统治者生活极尽奢侈,任意挥霍财物的浪费现象极为触目惊心,这两句话是:“,。”

(2)古代人常借“孙仲谋”表达对英雄的感叹,如曹操曾经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而辛弃疾也留下了“,,”的名句。

(3)“酒”作为意象在古诗中有多重意义,成为人们可歌可乐、可悲可叹的寄托。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面对“”,竟然停杯不饮;而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之相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