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课件 第5、6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广播评论.ppt

《新闻评论》课件 第5、6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广播评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ompanyLogo广播口播评论,指播出主体(播音员或作者本人)单纯以有声语言面向听众的评论形式。广播口播评论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播音员播送,以电台的名义阐述对于评论对象的看法的不署名评论。二是由作者本人直接面向听众,以个人的名义阐述对于有关事物的看法的署名评论。前者是写、播分离的,因此特别要建立为说、听而写的观念,缩短文字表达与口语表达之间的距离,乃至实现二者的统一;后者是“我手写我口”,作者自己把文字转化为声音之前对评论内容已经“了然于心”,“出声”时要特别地把握好口语表达的分寸,能动地利用音节、声调、节奏等辅助手段,增强言语的感染力,适应听众的接收状态。CompanyLogo一、广播口播评论的特点广播口播评论通常要求话题具体单纯,说理浅显,表述平易。这有利于缩短评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把文字表达方式与口语表达方式统一起来,使评论更加适应听众的听知习惯。“短、浅、软”是广播口播评论更好地适应传播特点和听众状况的必要条件,也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克服广播的固有劣势、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除此以外,广播口播评论还应“为听而写”,语言上要做到易播适听。CompanyLogo1.短小精悍广播口播评论的首要特点,就是力求篇幅短小、内容精悍。原因何在?广播口播评论是线性结构,受众注意状态的持久保持也有一定的时限,一旦拖沓冗长,引起收听疲劳,听众可以选择转台、关机,这甚至会长远地影响到频道整体的收听率。另外,篇幅降下来也有利于增强评论的时效性。CompanyLogo短评《家门口就业是民众的最好福利》只有不到200字:外出打工虽然解决了生计问题,却使一家人天各一方,无法享受居家生活的幸福。年迈的父母,留守的儿童,离多聚少的夫妻,完满的人生不能缺乏天伦之乐,只要看看不堪重负的春运中人们回家的渴望,就会切身感受到家门口就业的幸福。家门口就业,不光是省去租房、交通、吃饭等方面多余的开支,工资的实际价值大大增加,更是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节约资源、实现民生幸福、和谐发展的好思路,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短评配合新闻《河南各地出台优惠措施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播发,表明了就近就业的经济、社会意义,虽然短小却不乏启发意义。案例CompanyLogo2.深入浅出就是要以浅显通俗、让人一听就懂的方式表现深刻的内容。“深入”,要求恰当揭示评论对象的实质;“浅出”,要求将其实质表达得让听众一听就能比较确切地理解,就能明白其“所以然”、“所以否”。口播评论单纯以评论主体的言语表达内容,这赋予它一些固有的表现或传播优势。言语可以脱离客体而反映客体,显然比音响更便于迅速及时地就重大问题发表见解,争取先声夺人的舆论效果,同时言语兼具叙述、议论、抒情等表现功能,便于深入浅出地揭示事物的实质。CompanyLogo且看下面这一片段:其实,真正的名人不一定在《名人录》里,而是在人们的心中。除钱老之外,科学家有如华罗庚者,文学家有如巴金者,艺术家有如梅兰芳者,哪个不知,谁个不晓,用得着上《名人录》吗?……名人一旦需要借《名人录》来炫耀自己,这名人就该打引号了。而今有些草台班子,经常煞费苦心地引诱人们掏钱往《名人录》里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真得多一点不图虚名但求实际的定力。2005年11月4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评论》。这是就科学家钱学森拒绝上《名人录》一事引申出来的一段议论,它涉及了时下颇为盛行的两种现象——“借《名人录》来炫耀自己”和“引诱人们掏钱往《名人录》里挤”,同时也给听众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类似这种以有限的言语表现丰富内涵的例子不胜枚举,既证明言语比音响更有利于深入浅出地表现抽象内容,也彰显了口播评论基于言语表现功能的固有优势。案例CompanyLogo2011年4月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为题报道了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同学信守承诺,坚持15年照顾已逝同学父母的感人事迹。《光明日报》、光明网随之先后发表了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2001年4月1日《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团结互助是我们的价值观》2011年4月2日《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我们的心田需要滋润和温暖》其中,《约定背后的精神坚守与价值力量》指出:……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15年的故事,既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朴实、最令人感动的诠释,同时也是中国时代精神与文明进程的缩影。那沉甸甸的约定背后,存在着无法用金钱和物质衡量的价值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振兴的精神根基,看到了中华民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