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科书

书名:《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从统摄到对抗最后融合的发展趋势。

2.理解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和手段。

3.运用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阐释不同时期德治与法治起到的不同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的演变脉络。

教学难点:

1.认识中国法律与教化在治国中的作用。

2.对比古代中国、近代西方和当代中国法治的异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黄宗羲”的人物形象,通过黄宗羲的经历和《二年律令》内容,引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

【讲授新课】

一、认识先秦时期礼治与法治关系的演变

出示材料:春秋郑国子产与晋国大臣叔向关于是否颁布成文法的书信辩论。引出治国手段礼治与法治在儒家和法家两大流派上的冲突。并综合史实,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礼治和法治处于对抗状态。

出示材料:《尚书》肯定君主“明德慎罚”,倡导重德、保民和适度的刑罚,其中明德是刑罚的保证。分析夏商周期时期礼的力量要强于法,甚至统摄法。从礼统摄法到礼法对抗,礼法的关系在战国时期有了新的走向。这个问题,通过两个历史小故事解决,一个是秦王嬴政在读到韩非子的文章后,深为触动,不禁赞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另一个故事是孟子见梁惠王,向他大谈如何施行仁政,但结果梁惠王始终未被说服。战国以来越来越多国家采用法治,而礼治逐渐式微。有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礼崩法兴。究其原因,与战国统治者们富国强兵的现实需求有关。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认识秦汉至明清法律发展的特点

回到黄宗羲锥刺阉党案。面对黄宗羲的暴行,许显纯自辩寻求宽赦:“显纯自诉为孝定皇后外甥,律有议亲之条。”出示《大明律》规定:“凡八议者犯罪,不许擅自勾问……(须)奏请……上裁。”八议者在司法中有特权,而这种特权来源于儒家维护等级秩序的礼。过渡至礼法发展的礼和法此时呈现了融合的态势。

思考:分析并归纳礼法发展的阶段特征。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事皆决于法。在秦朝,法就是纯粹的法律。而《唐律疏议·名例律》开篇中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将礼和法较为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从秦朝的法为法到唐代的礼法结合,汉魏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还在制定《新律》时,首次把渗透儒家思想的“八议”之条写进律法。这样一步步发展下来,呈现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作为礼法结合典范的唐律也成了后世法律的蓝本。

显然,正是这种儒家化的法律给了许显纯反抗的底气。面对许显纯的反抗,黄宗羲是什么反应呢?他说,按例当诛。

疑点:为什么在“议亲”之条的明文规定之下,黄宗羲还敢叫板皇亲?黄宗羲说,明朝犯谋逆罪的,哪怕尊贵如亲王朱高煦、朱宸濠,也免不了被杀的命运,更何况你许显纯只是皇后的外甥。黄宗羲告诉我们,在明朝诛杀亲贵是有先例的,许显纯之案有例可依。1628年,许显纯被判处死刑,黄宗羲父仇得报。这个判决结果告诉我们,除了律文,明朝还非常重视例的作用。明清时期具有律例并行的特征。法典《问刑条例》、《大清律例》均反应了这一特征。其中《问刑条例》首次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三、分析中国古代教化发展的趋势

教化是我国古代治国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形式多种多样,有家规、家训、乡约等。本课重点分析乡约。

呈现材料:北宋《吕氏乡约》和清乡约仪式。从推动者、推行手段、内容三个视角思考、分析:从宋到清,乡约教化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视角一:推动者。北宋时,乡约主要由儒学知识分子推动。清朝乡约仪式由官吏主持。乡约从儒学士人的推动发展为被政府介入。

视角二:推行手段。清朝乡约仪式的最上方摆放着康熙的圣谕十六条的句型结构和前面吕氏乡约的句型结构存在不同。《吕氏乡约》的“相”是倡导性质的,而圣谕中的“以”则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视角三:内容。教化逐渐融合了法律。教化呈现法律化趋势。

除了乡约之外,艺术作品也是宣扬教化的重要手段。

呈现画作: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第一段《冯媛挡熊图》,通过解构画面内容,分析顾恺之的创作目的。

思考:对比东晋《女史箴图》和清朝《乡约仪式图》,教化对象有何变化?逐渐从以上层为主到深入百姓,呈现出基层化的趋势。

四、小结

首尾呼应。在锥刺阉党案中黄宗羲受益于中国传统法律,但是他却依旧在《原法》中批判传统法律是一家之法,不是天下之法。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法、礼、教化本质上都是维护“人治”的手段,同时也含有一种温情。但这种情,不能是私情,而是公情;这种含情之法,不能是私法,而是“天下之法”。

备注: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