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42卷第5期高原气象Vol.42No.5
2023年10月PLATEAUMETEOROLOGYOctober,2023
王紫昕,仲雷,马耀明,等,2023.青藏高原典型下垫面通量印痕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42(5):1160-1171.WANGZixin,ZHONGLei,MAYaoming,etal,2023.CharacteristicsofFluxFootprintoverTypicalUnderlyingSurfaceofQinghai-XizangPla-teau[J].PlateauMeteorology,42(5):1160-1171.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2.00107.
青藏高原典型下垫面通量印痕特征分析
王紫昕1,仲雷1,2,3,马耀明4,5,6,7,8,9,傅云飞1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2.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安徽合肥230026;
3.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23;
4.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北京100101;
5.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6.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7.西藏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定日858200;
8.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北京100101;
9.中国科学院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伊斯兰堡45320)
摘要: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影响地气通量观测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青藏高原复杂下垫面通量印痕分布的研究对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模拟及其天气气候影响均具有重要意义。印痕分析是研究通量观测信息空间代表性的重要方法,通量印痕模型FFP(FluxFootprintPrediction)为计算通量印痕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西藏珠穆朗玛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西藏纳木错高寒湖泊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和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5个台站2013年观测数据,利用FFP模型对通量印痕进行了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探讨了不同站点通量印痕分布的时空特点、具体影响因素,进而对观测台站架设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通量印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观测高度、风速、风向,下垫面类型为常绿针叶林的林芝站对观测高度、行星边界层高度较其他台站敏感。在青藏高原,使用三维超声风速仪观测数据得到的通量印痕的空间尺度为250~500m。5个台站中珠峰站白天稳定层结时次最少,占白天数据点的15.69%,阿里站夜间不稳定层结时次最少,占夜间数据点的13.32%。在青藏高原5个台站夜间通量印痕比白天通量印痕范围更广、面积更大;夏季由于季风的影响,通量印痕轴线更趋向一致;纳木错站湖陆风是影响通量印痕的主要因素,珠峰站冰川风是影响通量印痕的主要因素,林芝站在5个站点中年平均风速最小,通量印痕最小,在5个站点中观测代表性最佳。为提高观测数据代表性,可考虑在珠峰站、纳木错站降低观测仪器高度。
关键词:青藏高原;通量印痕;FFP模型
文章编号:1000-0534(2023)05-1160-12中图分类号:P404文献标识码:A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2.00107
1引言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其平均海拔达4000m以上,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观测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王介民,1999,
2021;Maetal,2009;马耀明等,2021;赖欣,2021)。青藏高原非均一下垫面的通量印痕时空分布特征对于该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对影响云南降水的高原涡的作用机理.docx
- 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谷形成机制分析.docx
- 青藏高原土壤冻融参数化改进及其在BCC_CSM气候模式中的效果对比.docx
- 青藏高原中东部和四川盆地的夏季雨滴谱对比分析研究.docx
- 青海省洪涝灾害及致洪降雨特征综合分析.docx
-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未遂与HPT轴和HPA轴功能改变的研究.docx
- 青少年抑郁症静息态脑电微状态与童年期情感虐待的相关性_NormalPdf.docx
- 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
- 区分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的多模态融合深度学习模型的开发和验证_NormalPdf (1).docx
- 区分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的多模态融合深度学习模型的开发和验证_NormalPdf.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