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护理体温的知识点ppt小结
CATALOGUE
目录
体温基本概念与生理意义
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
异常体温类型与原因分析
护理措施与降温方法选择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体温基本概念与生理意义
01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体温定义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在36.5-37.5℃之间,不同部位测量略有差异。
正常范围
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维持体温恒定。
保持恒定的体温有利于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对机体造成损害。
生理意义
调节机制
老年人
老年人代谢减慢,体温调节能力下降,需注意保暖。
成年人
成年人体温调节能力较强,体温相对稳定。
青少年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体温相对较高,代谢旺盛。
新生儿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易受环境温度影响,需加强保暖措施。
婴幼儿
婴幼儿代谢旺盛,体温波动较大,需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
02
口腔测量法
将消毒后的体温计头端置于患者舌下,让其紧闭口唇,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37.2℃。使用该法时应嘱患者不用口腔呼吸,测量前10分钟内禁饮热水和冰水,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腋下测量法
擦干患者腋下,将体温计轻轻放入患者腋下,使水银头端位于腋窝的顶部,让患者夹紧腋窝5-10分钟。正常值为36-37℃。使用该法注意腋窝处应无致热或降温物品,并应将腋窝汗液擦干,以免影响测定结果。
肛门测量法
让患者屈膝侧卧或俯卧,露出臀部,将涂有凡士林或肥皂液的体温计头端,轻轻插入肛门内约体温计长度的一半为止,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使用该法时注意肛门测温时,要用手扶着体温计,以免体温计脱落或折断在肛门内。
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度以下。
口腔测温前10分钟叮嘱病人勿进食冷、热食物,勿喝冷、热水,勿抽烟、嚼口香糖。
腋下测温需擦干腋窝汗液。
肛门测温需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
01
02
03
04
体温计因素
测量方法因素
患者因素
环境因素
玻璃管有无裂纹、水银柱是否自行下降、刻度是否清晰等。应选用合格产品,定期检查和校对。
患者年龄、病情、意识状态等也会影响测量结果。应了解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部位。
测量部位、测量时间、测量距离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测量准确。
室温过高或过低、风速过快或过慢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应选择合适的测量环境,避免干扰因素。
异常体温类型与原因分析
03
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上限,常见于感染、炎症、中暑等。
高热
低热
体温波动
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常见于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指体温在一天内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可能与生理周期、环境温度、活动水平等因素有关。
03
02
01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所致,如感冒、肺炎等。
感染性发热
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中暑、药物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非感染性发热
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后,仍无法确定发热原因的病例。
原因不明性发热
临床表现
异常体温可能伴随头痛、乏力、寒战、出汗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等。
危害
异常体温可能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加重原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长期低热还可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及时识别和处理异常体温对于维护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措施与降温方法选择
04
定时测量体温
每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记录变化情况。
观察患者症状
注意患者是否有寒战、出汗、头痛等症状。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
了解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或昏迷等情况。
调节室内温度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节室内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保持室内通风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保持患者舒适
注意患者的卧位和衣着,保持舒适和干燥。
用温水或酒精擦浴患者身体,通过蒸发散热达到降温效果。
擦浴法
将冰袋置于患者额头、腋下等部位,通过传导散热降低体温。
冰袋冷敷法
灌肠法:通过向肠道内注入低温液体,达到降温目的。
药物降温法
使用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或增加散热达到降温效果。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和禁忌症。
激素降温法
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降低体温。但需谨慎使用,避免滥用导致不良反应。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05
脱水
高热时,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如不及时补充,易引发脱水,表现为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惊厥
部分患儿在高热状态下可能出现惊厥,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动、口吐白沫等症状,需紧急处理。
制定详细的护理措施,包括定期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补充水分等。
预防措施
回顾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执行情况
紧急处理流程
培训护理人员熟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