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传播与交流)》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相关史实

组织和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比较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影响地域文化演变的共性与差异

提供材料,通过对比战争前与战争后该地域的文化变化,加深学生对战争既极大地破坏了文化,又在客观上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辩证认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亚历山大东征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2.蒙古西征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影响地域文化演变的共性与差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大家请看画面中有两座雕像,它们分别位于希腊北部的港口城市塞萨洛尼基和内蒙古自治区,大家猜一下他们是谁?对了,是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

一位是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一位是1700年后,也就是公元13世纪的蒙古国可汗,有着巨大时空差异的他们竟说出相似的名言来:

亚历山大说:把世界当作自己的故乡。成吉思汗则说: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他们为何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呢?这要从他们的生平开始说起。

【新课讲述】

【教学环节1】他们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概况

第一部分亚历山大东征和希腊化时代

首先,介绍亚历山大其人其事,突出其一生征战,并深受希腊文化影响;

其次,借助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和教材插图,引导学生讲述亚历山大东征的具体过程,并对征服埃及、波斯的相关战役和历史事件有所了解,感受战争对被征服地区的破坏。

最后,介绍亚历山大去世以后,帝国分裂的情况。

第二部分成吉思汗和蒙古西征

首先,介绍成吉思汗其人其事,结合第一次蒙古西征;

其次,借助蒙古西征图,引导学生讲述蒙古第二次和第三次西征的具体过程,形成明确的时空观念。了解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的建立,感受成吉思汗去世后的蒙古国与亚历山大去世后的帝国的不同。

【课堂过渡】列举对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的不同评价:历史学家德罗伊森认为:“亚历山大这个名字象征着一个世纪的结束和另一个纪元的开始。”而托尔斯泰则毫不留情地指责:“蒙古人除了马粪,什么也没有留下。”

提出探究问题:亚历山大结束了什么?又开始了什么呢?而蒙古人除了马粪,真的什么也没留下吗?

【教学环节2】他们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第一部分“另一个纪元的开始”——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时代

分析“亚历山大这个名字象征着一个世纪的结束和另一个纪元的开始。”

首先以波斯为例,用波斯波利斯王宫遗迹图片,解释“一个世纪的结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了解亚历山大在波斯的统治措施理解波斯文化得以保存,并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

其次,以埃及为例,了解亚历山大及托勒密埃及统治者对埃及文化的保留和继承;介绍亚历山大城,以城市布局和缪斯宫作为切入点,体现希腊文化的传播,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最后用亚历山大城的分布体现希腊文化的东移,并提出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时代的概念,以此解释“另一个纪元的开始”。

第二部分蒙古西征和东西方文化交流

首先,提供材料,组织课堂辩论,探究:蒙古人除了马粪,真的什么也没留下吗?通过材料一,并结合教材,可以看到,蒙古军队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种族灭绝,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同时,西征也是一场由东向西的民族迁徙,进人14世纪后,西征军队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而由西向东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色目人”,意即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回族人的祖先,大部分后来融人汉族和蒙古族。也可以认为,蒙古所到之处,民族和文化面貌,有破坏,有改变,也有融合。再看材料二,从西征后的客观结果来看,统一的蒙古促进了对外的交通和交往,推动了东西方的互相了解。

其次,提供元代中外交通示意图,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介绍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课堂小结】

借助雨果对战争的评价作为小结——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引导学生认识到,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但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更值得警惕,我们应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