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医养生学
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实用科学
养生
即保养生命、调摄生命,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主要通过自我调摄为手段,采取能够颐养身心、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技术所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
天年
天定的寿命,即120年
体质
指人体在生命过程中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体个性特征
喜伤心
指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
忧(悲)伤肺
指忧愁、苦闷、担心,表现在情绪上为失去快乐、悲伤恸哭、气怯神弱
怒伤肝
指暴怒或者怒气太盛,轻则食欲减退,重则四肢发抖,甚至死亡
思伤脾
由于思虑过度,使脾胃升降气机郁阻,出现精神抑郁、食欲不振、纳呆食少
惊(恐)伤肾
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产生的骤然紧张,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
怒则气上
指愤怒过度,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喜则气缓
作为病理因素,暴喜过度,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神狂乱等症状
悲则气消
指过度的悲忧,会损伤肺气,从而出现气短、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乏力等症状
恐则气下
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
指突然受惊,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出现心悸、惊恐不安、惊慌失措等症状
思则气结
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精神情志致病特点
损伤脏腑
喜伤心
忧(悲)伤肺
怒伤肝
思伤脾
惊(恐)伤肾
影响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影响病情变化
患者良好的精神状态,既有利于药物等疗效的发挥,也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如患者萎靡不振,则对药物、针灸等各种治疗方法难以产生应有的治疗效果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原则
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保精养气,起居有常
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辟邪护正,顺应自然
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杂合调治,辨症施术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方法
药物内服
药物外用
针刺灸疗
推拿按摩
食疗药膳
情志调摄
饮食调摄
传统健身功法
拔火罐
刮痧
足疗
浴身
体质的形成
先天因素
种族繁衍
家族遗传
性别因素
后天因素
年龄阶段
膳食营养
生活起居
精神状态
疾病与药物因素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体质对人体的影响
平和质:精力充沛,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二便正常
气虚质: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患感冒,健忘
阳虚质:畏寒喜暖,耐夏不耐冬,喜热饮食,精神不振
阴虚质:耐冬不耐夏,多喜冷饮,常午后面色潮红,少眠,便干,尿黄
痰湿质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高武《针灸聚英发挥》
杨继洲《针灸大成》
张景岳《景岳全书》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清代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
冷谦《修龄要指》
薛己《正体类要》
夏鼎《幼科铁镜》
沈子复《养病庸言》
“养生”,古称“摄生”“保生”“卫生”“道生”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养生主》《皇帝内经》也多次出现
摄生最早出现在《道德经下篇第五十章》
晋代葛洪引《仙经》云“养生(康复)以不伤为本”,并认为此要言也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出“唯无多无少者,得几于道矣”
康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反也”,首见于《旧唐书卷六》,作为医学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明代龚延贤《万病回春后续》
土→金→水→木→火
土:甘、口、长夏、脾胃、黄
金:辛、鼻、秋、(肺)大肠、白
水:咸、耳、冬、(肾)膀胱、黑
木:酸、目、春、(肝)胆、青
火:苦、舌、夏、(心)小肠、赤
《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唐代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人体发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起伏变化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嗜欲深者,天机浅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十岁,好走
二十岁,好趋
三十岁,好步
四十岁,好坐
五十岁,目始不明
六十岁,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
九十岁,肾气焦
一百岁,五脏皆虚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过逸:包括体力、脑力过逸
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怒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怒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