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7).docxVIP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7).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前集训(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好生活的创建需要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作为支撑。人民美好生活的创建不仅受地理环境、行业特色、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且受人们的价值理念、道德水平、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负面心理的蔓延会严重干扰决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利于创建美好生活。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鲜明的向善底色,其中蕴含的深厚善念能够启发人们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和看待社会。例如,在善念启蒙方面,中华传统美德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论”为起点,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断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善的基因。

同时,中华传统美德中“以和为贵”的价值旨归有助于养成包容、开放、平和的社会心态。“和”追求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以及不同事物间的和合共生,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和合”的生活状态,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人与人“和而不同”“爱人若爱己”的相处模式、人与自身相互和解的良好心境,以实现各民族“协和万邦”的美好愿景。这种理念,有助于人们培养心胸宽广、爱好和平、尚中贵和的意识,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境,以包容、和谐的精神积极化解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心理,促使人们和睦相处,为创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态。

(摘编自张红霞《弘扬传统美德创建美好生活》)

材料二: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最初是指声音相应和,后来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等义。“和”在金文中有“和谐”“协调”之义。在先秦时期,“和”思想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内心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概念的基本内涵。“和”作为儒家提倡的一种美德,最早出现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旨义是和合而不苟同,也就是既要“和”,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有“和平”“和睦”之义,我国传统文化对此有多种角度的理解。孔子提倡将“礼之用,和为贵”作为治国的政治准则;道家经典著作《易经》中提出“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说法,即提倡国家间的和睦共处;而墨子进一步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提倡以“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来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和谐的局面,体现了朴素的平等互利的思想。另外,“不苟同”就是不抹杀自身的独立性,尊重维护多样性,在取长补短的多元交融中实现统一的和谐,即“和”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相辅相成。

“和为贵”思想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儒家主张在治国理政或者处理人际关系时都要以和为贵,这反映了儒家的整体和谐思维。儒家的整体和谐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和而不同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本质上是一种内向防御型的和平文化,具有明显的道德主义倾向。

中庸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使人不容易走极端,凡事希求平稳,这种处世态度无疑是有益于国际社会和平。中国传统和平思想作为一种多种因素共存共生、相互补充的系统,表现出了“以和为贵”“和平共处”“同舟共济”的价值观念,这些主张无不在追求普遍意义上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和平思想主张通过提升自身修为达到内心的平和,进而达到世界的和谐。儒家提倡“慎独内省”,道家讲“形神兼养”,都是阐述如何保持人内心平和的道理。儒家构建社会秩序的模式是“内圣外王”,即自身强大而“内圣”,外界则效法学习并自愿或主动进行联合,非靠武力征服而“外王”。儒家注重心性和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先后次序来实现社会理想。“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一种不假外求的内省思维。孔子要求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孟子曰:“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每人自愿修身,然后再推行礼仪,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宁。这是儒家和平思想的理想境界。

实现和平首先需要人心灵的平静与和谐。人的欲求若任其扩张是没有止境的,如不在源头上加以适度约束就会导致欲海深壑,造成矛盾不断,冲突绵延,以致出现大的动乱。只要每个人的心灵境界达到“内圣”,消除内心的冲突,战争原动力就会失去,便会实现天下太平。

(摘编自李萍《“和而不同”的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面心理的蔓延会严重干扰决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弘扬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

B.“以和为贵”“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走极端,凡事希求平稳,中国这种中庸的处世态度,对构建国际和平社会有

文档评论(0)

中学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