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分布及成核作用.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气溶胶分布及成核作用目录气溶胶的粒径分布1大气气溶胶谱分布函数的经验描述2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及其特性3气溶胶粒子的成核作用4第2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气溶胶的定义气溶胶: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固体或液体微粒:通常称为颗粒物或粒子,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为0.003-100um的液滴或固态粒子。第3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等效直径光学等效直径Diagram3Diagram4体积等效直径或几何直径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第4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空气动力学直径(Dp)式中:Dg——几何直径ρp——忽略了浮力效应的粒密度ρ0——参考密度(ρ0=1g/cm3)K——形状系数,当粒子为球状时,K=1.0从上式可见,对于球状粒子,ρp对Dp是有影响的。当ρp较大时,Dp会比Dg大。由于大多数大气粒子满足ρp≤10,因此Dp和Dg的差值因子必定小于3。第5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大气气溶胶谱分布函数的经验描述123对数正态分布幂指数定律修正的Γ谱分布第6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对数正态分布第7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典型城市气溶胶数谱分布、表面积谱分布和体积谱分布第8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幂指数定律德国科学家junge在总结了大量实验观测结果的基础上,于1963年首先提出以“幂指数定律”来表示数分布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Junge分布简洁明了,但只适用于0.1-10um粒径范围内的数浓度谱分布,可以很好地拟合城市气溶胶数谱分布。第9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修正的Γ谱分布式中:A、b、B、c四个参数是正数与幂指数定律数谱分布函数相比,Γ谱分布很繁琐Deirmendjian于1969年提出用修正的Γ谱分布,近似描述环境大气气溶胶数谱分布:第10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及其特性第11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积聚模爱根核膜粗离子膜粒径小于0.05um的粒子粒径在0.05-2um范围的粒子粒径大于2um的粒子第12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模态的主要形成和去除机制来源:燃烧过程所产生的气溶胶粒子、二次粒子特点:易“老化”碰并:即在已有颗粒物上化学转化生成的冷气冷凝后生长来源:爱根核膜的凝聚、蒸汽冷凝、凝聚、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去除方式:不易被干、湿沉降出去,主要通过扩散去除来源: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去除方式:干沉降和雨水冲刷第13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粗、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气溶胶老化,使积聚模的体积浓度有很大增长,对粗粒子体积的影响却相对较小第14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各模态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上表可以看出,核膜与积聚模之间的凝聚作用超过核膜之间的凝聚作用。粗膜与粗膜之间的凝聚作用以及积聚模与粗膜之间均可忽略第15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气溶胶粒子的成核作用均相成核或非均相成核,形成细粒子分散在空气中在细粒子表面,经过多相气体反应使粒子长大由布朗凝聚和湍流凝聚,粒子继续长大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雨除或冲刷)清除成核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第16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均相成核-由气体分子形成新核均相成核:当某物种的蒸气在气体中达到一定过饱和度时,由单个蒸气分子凝结成为分子团的过程能量最低原理:气体分子若能形成新核,必须在成核后使体系能量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新核才能稳定第17页,共2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胚芽初期形成的可能性当e(H2O蒸汽压)es(饱和蒸汽压)时,ΔGT随着r(粒子半径)的增大而增加,即ΔGT0。根据热力学原理,在等温、等压条件下,ΔGT0的过程为非自发过程。因此,利于r的增大,即不利于胚芽的自发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由于分子碰撞形成了胚芽,仍然会由于蒸发(自发过程)而难以稳定存在。未饱和状态当ees时,那么ΔGT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初始阶段,随r的增加ΔGT有所增大。当r=r*时,ΔGT达到最大ΔGT*;当r继续增大时,ΔGT反而减小。r*称为临界半径,这时胚芽称为临界胚芽过饱和状态第18页

文档评论(0)

lanl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