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53高考总复习.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新高考新教材版).docVIP

2024版.53高考总复习.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新高考新教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版5年高考3年模拟

5年高考3年模拟

2024版.新高考新教材版.高考总复习.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目录

1_第十八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2_第十九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_第二十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十八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五年高考

考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

1.(2022福建,1,3分)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答案D

2.(2021湖南,1,3分)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

“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答案C

3.(2022辽宁,1,3分)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答案A

4.(2022重庆,2,3分)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答案B

5.(2023北京,1,3分)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答案D

6.(2023海南,4,3分)“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答案D

7.(2022湖南,6,3分)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答案C

8.(2022湖北,6,3分)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答案D

9.(2022重庆,8,3分)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答案D

10.(2022全国乙,29,4分)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

11.(2022海南,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哲

文档评论(0)

文廊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名基层工作者的社会实践,与同行者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