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变换.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0

一氧化碳变换

概述

一氧化碳的变换是指煤气借助于催化剂的作用,在一定温度下,与水蒸气反应,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通过变换反应既除去了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又得到了制取甲醇的有效气体氢气。因此,变化工段既是转化工序,又是净化工序。

前工段来的煤气中,一氧化碳含量高,通过变换反应以后,要求

达到工艺气体中的CO/H 约为2.05~2.1的关系,以满足甲醇合成的要

2

求。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一个典型的气固相催化反应。60年代以前,变换催化剂普遍采用Fe-Gr催化剂,使用温度范围为350~550℃,60年代以后,开发了钴钼加氢转化催化剂和氧化锌脱硫剂,这种催化剂的操作温度为200~280℃,为了区别这两种操作温度不同的变换过程,习惯上将前者称为“中温变换”,后者称为“低温变换”。

按照回收热量的方法不同,变换又可分为激冷流程和废锅流程,冷激流程中,冷激后的粗原料气已被水蒸气饱和,在未经冷却和脱硫情况下直接进行变换,因此,两种流程按照工艺条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催化剂,激冷流程采用Co-Mo耐硫变换催化剂,废锅流程采用Fe-Cr变换催化剂。

第一节 变换反应原理

变换过程为含有C、H、O三种元素的CO和HO共存的系统,

2

在CO变换的催化反应过程中,除了主要反应

CO+HO=CO+H

2 2 2

以外,在某种条件下会发生CO分解等其他副反应,分别如下:

2CO=C+CO

2

2CO+2H=CH+CO

2 4 2

CO+3H=CH+HO

2 4 2

CO+4H=CH+2HO

2 2 4 2

这些副反应都消耗了原料气中的有效气体,生成有害的游离碳及无用的甲烷,避免副反应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选择性好的变换催化剂。

一、变换反应的热效应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CO+HO=CO+H+41kJ/gmol

2 2 2

反应的热效应视HO的状态而定,若为液态水,则是微吸热反

2

应,若是水蒸气,则为放热反应。

变换反应的反应热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具体反应热列表如下:表1 CO+HO=CO+H 的反应热

2 2 2

温度℃

25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HkJ/gmol

41

39.8

39.5

39

38.5

38

37.6

37

36.6

压力对变换反应的反应热影响较小,一般不做考虑。

二、变换反应的化学平衡

1、 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

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而且与原料气组成有关,CO变换反应是可逆放热反应,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变换率和平衡变换率

CO 的变换程度通常用变换率来表示,它定义为反应后变换了的

CO量与反应前气体中CO量之比。

CO变换率X%=(n 0-n )/n 0×100

co co co

式中n 0、n 分别表示变换反应前后的CO摩尔数。

co co

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变换率叫做平衡变换率。增加内容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

⑴降低反应温度,或增加蒸汽用量,可使反应向生成H

2

和CO

2

的方向进行,而降低变换气中CO的平衡浓度,若温度高,蒸汽用量少,可能使反应发生逆向,CO浓度反而比原料气中CO增加。

⑵在变换气中CO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降低反应温度是降低蒸汽用量的必要手段。

⑶在不能降低反应温度的条件下,只求降低变换气中CO的浓度将会使蒸汽用量增加,因此,工艺上必须选择合适的变换气CO含量。

三、变换反应的动力学

1、反应机理

研究表明,变换反应进行时,水蒸气分子首先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吸

附层,由于CO分子的碰撞而生成CO

2

,并离开催化剂表面。

2、扩散过程的影响

一般认为,对于变换反应,内扩散的影响不容忽视。内表面利用率不仅与催化剂的尺寸、结构及反应活性有关,而且与操作温度及压力等因素有关。对于同一尺寸的催化剂,在相同压力下由于温度的升高,CO扩散速度有所增加,但在催化剂内表面反应的速度常数增加更为迅速,总的结果是温度升高,内表面利用率降低。在相同的温度及压力下,小颗粒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内表面利用率,这是因为催化剂尺寸越小,毛细孔的长度越短,内扩散阻力越小,故内表面利用率较高。对于同一尺寸的催化剂,在相同温度下,随着压力的提高,反应速度增大,而CO有效扩散系数又显著变笑,故内表面利用率随压力的增

加而迅速下降。

第二节 中变催化剂

早期的变换催化剂的研究工作在于提高活性,降低活行温度下限,抑制生成碳黑、甲烷的副反应,也就是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后来在

以FeO 为主体的基础上,对添加Cr、Al、Cu、Zn、CO、Ni、Mn

2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