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鲳苗种小瓜虫病防治实例.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淡水白鲳苗种小瓜虫病防治实例

在2004年春季生产中,我市—养殖单位利用地热温泉水越冬培育的淡水白鲳苗种池发生了小瓜虫病,虽经抢救,仍使一些白鲳苗种死亡。现将其发病情况及治疗方法小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发病情况

越冬培育池面积500米2,水深1.2米,整个培育池为混凝土结构,长方形,东西向,进排水管道设计方便合理。苗种培育池内共有白鲳苗种13万尾,平均尾重18克。培育池的越冬水温保持在20-22℃。为了增加越冬产量,利用天气变暖的时机对白鲳苗种进行强化投喂,而且苗种的吃食、生长情况都不错。但是从4月17日开始,白鲳苗种出现摄食减少现象,4月18日上午7:30投饵时,尚有部分苗种有摄食,10:00投饵时很难见到有苗种摄食,而出现了部分苗种绕苗种池四周呈同一方向贴池边游动现象:4月19日,只是早晨第一次投饵时有个别白鲳苗种对所投喂的饵料有反应,其余时间整个池塘的苗种都不摄食,而是成群结队绕池塘四周同一方向狂游,类似跑马病。为避免苗种过分消耗体力而引起消瘦,在池边上用几块木板阻挡,用来阻缓苗种前进的路线,但效果却相反。4月20日清晨,发现部分白鲳苗种的身体有伤,个别苗种出现少量水霉菌寄生,并游动迟缓,大部分苗种仍狂游,使池边形成一些波浪,池塘中死鱼明显增多。于是捞取样品检查,目检鱼体消瘦,在体表、鳃上有少许小白点,显微镜下检查,鱼身上寄生大量的小瓜虫,于是断定白鲳苗种患上了小瓜虫病。由于小瓜虫的大量寄生,引起苗种因皮肤瘙痒不适而在水泥池或木板上游动蹭擦,使体表、鳍条损伤,充血发炎并感染水霉,若不早治疗则后果严重。

二、治疗经过

针对上述情况,立即撤掉池边的木板,用地热温泉水(水温72℃)慢慢提升池中水温,至下午17点,使池中水温升到30℃。同时,用福尔马林30毫升/米3全池遍洒,并开动池内叶轮式增氧机,24小时不停,利用温泉水的不断注入,使池中水温连续一周保持在30℃左右。此时,池中不时有死鱼浮上来,至21日早晨,共死亡苗种89千克。由于池塘内长时间没有换水,水温升高后,死鱼增多,加上增氧机的不停搅动,水质出现恶化,发出难闻气味,立即排掉池中的老水,重新注入清洁的河被细菌感染,用160万单位针剂青霉素钾拌饵料投喂,每50千克鱼用药第一天80万单位,第二天后减半,连续投喂5天(注:青霉素易挥发,药饵现配现喂),白鲳苗种摄食情况大有好转,苗种绕池游走现象减弱,镜检仍有小瓜虫寄生。为巩固疗效,又遍洒同一剂量福尔马林溶液。4月24日,只有零星死鱼,投喂药饵时大部分苗种抢食,绕池边狂游的鱼基本看不见,并继续保持池中水温30℃,晚上对苗种池重新换水。4月25日,池中已不见死鱼,显微镜检查无小瓜虫寄生,鱼苗游动活泼,摄食踊跃,苗种伤口部位基本愈合,鱼病终于痊愈。

三、小结

1.白鲳苗种的越冬水温保持在20-22℃,为增加产量,加大了对苗种的投饵量,使池中的残饵、排泄物相应增加积累,换水又不及时,为小瓜虫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思想麻痹,对疾病的预防重视不够,延误了*防治时机,使此次疾病的死亡率在15%左右。

2.小瓜虫病对淡水白鲳苗种危害大,且流行快,后果严重。小瓜虫的流行水温为15-25℃,在28℃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倘若感染了小瓜虫,则很难通过药物一次性杀死,因此,采用提升池中水温与药物相结合方法,疗效好,能使损失降到最低。

文档评论(0)

松鼠文本阁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松鼠文本阁,让你事半功倍,报名表,范文,合同,简历等等都可以定制服务哦 !

认证主体重庆松鼠嘀咕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重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000MA60HBCP1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