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PAGE1
海蜇工厂化人工育苗方法
育苗工艺
亲体采集与强化培育rarr;室内水泥池产卵孵化、投放采苗器采苗、螅状体幼体培育rarr;室外冰下越冬rarr;蝶状幼体和海蜇幼体室内培育rarr;海蜇出苗。
物资准备
育苗池一般设计育苗水体为300立方米~500立方米。
亲蜇采捕育苗用亲蜇20个~30个,选择个体大、活动能力强、无创伤、无病症、伞径在30厘米~55厘米的海蜇作为亲蜇。
采苗器采苗器用30厘米times;34厘米times;0.3厘米无毒塑料板制作,可购波纹板4000片~5000片。
人工育苗技术
亲蜇培育在每年的9月捕捞亲蜇,用帆布篓充气运输,成活率一般在100%。选择亲蜇的雌雄比例为1∶1,亲蜇暂养密度平均为1个/立方米,每天换水2次,换水量30%~50%,水温25℃~26℃。投喂硅藻、原生动物、甲壳类、多毛类、贝类幼体以及鱼、虾、蟹、贝的卵等进行强化培育,亲蜇利用率98%。
产卵与孵化海蜇产卵在每天清晨5点~7点,产卵时间持续1小时~2小时。性腺颜色由棕绿色变成灰绿色,标志性腺已经成熟,即将产卵。每天晚上将性腺成熟的亲蜇移入到产卵池集中产卵,产卵高峰期为7天~10天,个体日产卵量为100万粒左右,受精卵的孵化率与水温、盐度、溶解氧有关。水温25℃,溶解氧4毫克~5毫克/升,盐度26permil;,pH8.2时受精卵的孵化率一般在95%以上。海蜇雌性个体的卵子呈圆球形,雄性的精子囊呈不规则肾形,受精卵呈球形,经6小时~8小时受精卵孵化成为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呈长圆形或卵圆形。
放苗
(1)采苗受精卵变态为浮浪幼虫后10小时~15小时开始投放采苗器,浮浪幼虫经3天~4天的浮游变成早期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海蜇螅状幼体附着在采苗器波纹板的底面,螅状幼体以柄部向上呈悬垂状。
(2)螅状幼体培育浮浪幼虫在发育过程中,前端形成柄部与足盘,足盘附着于塑料板下面的凹面;后端形成口器和口柄,口盘边缘生有4条触手,变态为早期螅状幼体。早期螅状幼体体长为0.2毫米~0.3毫米,饵料以单胞藻、轮虫和卤虫的无节幼体为主,前期以肥水育苗,每隔1天~2天投喂1次,培育水温22℃~25℃,盐度26permil;,pH8.2,溶解氧4毫克~5毫克/升,经过9天~10天培育,生长为具有8条触手的中期螅状幼体,每隔2天投喂1次,再经过10天~12天的培育变成16条触手的螅状幼体,每天投喂1次,海蜇螅状幼体体长为1毫米~3毫米,此时螅状幼体发育正常。
(3)越冬管理海蜇育苗是在秋季经有性繁殖形成螅状幼体,到翌年春、夏季水温上升到13℃,通过螅状体无性繁殖形成蝶状体再培育幼海蜇,才能放到虾池中养殖,时间间隔在半年以上,因此需要越冬管理。越冬期间主要技术措施:一是保持低温,越冬水温0℃~10℃;二是控制光照,越冬期用蓝布遮盖在采苗器上方以控制光照,预防杂藻类的过量繁殖而附着于采苗器上;三是适时投喂,越冬池提前进水以培育基础饵料生物,螅状幼体在移入越冬池前1周投喂足量饵料后再移入越冬池;四是及时扫雪,打冰眼,防止越冬期间缺氧,提高越冬成活率;五是定期检查越冬池的幼体情况,定期测定水质,及时换水,以保持越冬水深不低于1.7米。海蜇越冬成活率一般在90%左右。
(4)蝶状幼体培育螅状体越冬管理到翌年3月下旬,将螅状体移入室内水泥池培育,水温12℃~15℃,螅状体开始横裂繁殖,初生蝶状体口腔部为柄状,下端为口,口为方型,口的边缘生有触手。蝶状体经过3天~5天的发育,伞部从腹位向外生长,口柄伸长,经过7天~10天的培育,蝶状体伞部成为圆形,口柄下端发育成8翼形,弧长8毫米~10毫米,为稚蜇。蝶状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9万个/立方米,单池培育密度*15万个~17万个/立方米。蝶状体横裂水温1.5℃~22℃,甜度24permil;~26permil;,pH8.3,正常情况下,蝶状体体形正常,活动能力强,蝶状体发育到稚蜇变态率在90%以上。海蜇蝶状幼体获取量在于螅状幼体培育的好坏。
在螅状幼体培育过程中,要注意水质检测,育苗期间定期测定水质,检查幼体发育生长情况,换水调节水质,并保持整个培育过程的水质新鲜;合理投喂,以培育规格较大的螅状体,每个螅状体分为5个节~12个节,较多时14个节,分裂的蝶状幼体数量较多,活动能力较强,变态为幼海蜇的成活率较好,基本无畸形个体。
(5)幼海蜇的培育螅状体的横裂生殖是由无性时期螅状体变为有性时期蝶状体的过程,包括分节和变态,初生的蝶状体无色半透明,具有8对感觉缘瓣和8个感觉棍,胃腔呈八角形,口呈方形且具有柄,位于下伞中央,蝶状幼体的发育一般需要20多天可培育成幼海蜇。幼海蜇由口柄分化出8对三翼形口腕和8对肩板以及触指、棒状附器和丝状附器,并形成许多吸口,同时中央口封闭,生长成伞径为1厘米~2厘米的幼海蜇。此时,幼海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