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平面重建及3D打印在前交叉韧带翻修术中的应用_NormalPdf.docxVIP

多平面重建及3D打印在前交叉韧带翻修术中的应用_NormalPdf.docx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49(1)

2024,49(1)

95JCentSouthUniv(MedSci)

95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4.230081

多平面重建及3D打印在前交叉韧带翻修术中的应用

梁杰晖1,2,吴松1,沈民仁1,鲁安洁1,谭凌捷3,罗洁文4,封景5,曹阳博4,王姣菊6,何金深1

(1.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长沙410013;2.湘潭市中心医院骨科,湖南湘潭411100;

3.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长沙410012;4.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系,长沙410013;

5.长沙市中心医院骨科,长沙410028;6.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长沙410083)

[摘要]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技术测定骨道位置和直径及3D打印模型建立模拟骨道,以制订前交叉韧带翻修术方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至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术的12名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制订的膝关节3D打印模型及术前膝关节CT数据。测量骨道直径及位置,以此为基础指导术中翻修骨道的建立,并对术后的骨道进行再次测量及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包括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theInternational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KneeEvaluationForm,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等级评分]。结果:术前通过测量发现4名患者的股骨骨道位置和2名患者的胫骨骨道位置欠佳,通过MPR与3D打印技术指导术中新骨道的建立,术后测量所有患者的骨道位置满意。术前的股骨与胫骨骨道内口直径测量值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P<0.05)和0.889(P<0.001),组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P<0.05)和0.784(P<0.05);术中建立的股骨与胫骨骨道内口直径与术后复查CT测量的股骨及胫骨骨道内口直径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P<0.001)和0.987(P<0.001)。12名患者末次随访的各项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1),再次手术率为0。结论:MPR与3D打印技术能较为精准、有效地测量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道参数,为重建失败患者制订个性化的翻修方案,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翻修手术的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翻修;骨道测量;多平面重建;3D打印;数字骨科学

Applicationof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and3Dprintinginanteriorcruciateligamentrevision

LIANGJiehui1,2,WUSong1,SHENMinren1,LUAnjie1,TANLingjie3,LUOJiewen4,FENGJing5,CAOYangbo4,WANGJiaoju6,HEJinshen1

收稿日期(Dateofreception):2023-03-06

第一作者(Firstauthor):梁杰晖,Email:845563433@,ORCID:0009-0005-8968-1627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何金深,Email:Jinshen.he@H,ORCID:0000-0003-0277-3819

基金项目(Foundationite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1JJ40922);湖南省医药卫生科研计划项目(202204074821)。Thisworkwassupportedby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the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HunanProvince(2021JJ4092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9.9元专业试卷、PPT包邮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各种专业试卷分享(尤其擅长医学类);擅长专业PPT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