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2分析和总结.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染病资料整理:Joyce

传染病资料

整理:Joyce

-

-PAGE1-

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原学:

立克次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对氯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类均极敏感,但能耐受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恙螨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青壮年因暴露较多而发病率较高。

流行特征:一般为散发,但亦可发生暴发流行,南方省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见于5~11月,以6~8月为高峰。

发病机制:

立克次体(恙螨)→人体局部繁殖→立克次体血症→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单核吞噬细胞增殖导致淋巴肿大和肝脾肿大,立克次体死亡后释放毒素→全身毒血症状,重要器官炎症→发热、发疹、充血、肺炎、心肌炎、脑膜炎、出血。

病理解剖:

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0天,常为10~14天,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达到39~41℃,多呈弛张热,伴有寒战、剧烈头痛等。特点为:在休克前即出现Pt↓,而其他疾病于休克后出现。

焦痂和溃疡:为本病的特征。焦痂多见于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背等处,患者发病时通常已有焦痂,因此查体时应细致,以免遗漏。

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可移动,常伴疼痛压痛、不化脓。

皮疹:多出现于病程的4~6天。

病程2周后,病情加重,出现多器官损害,心、肺、脑、肾最明显。

肝脾肿大。

并发症:常见病毒性肝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数多减少或正常,重型患者或有并发症时可增多。部分患者Pt↓。

血清学检查:变形杆菌OX

K

凝集试验(外斐试验)。效价在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但特异性较低。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3周内是否到过恙虫病流行区,在流行季节有无野外活动经历。

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颜面潮红,焦痂和溃疡,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大。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多减少或正常,变形杆菌OX

K

鉴别诊断:

凝集试验阳性。

疟疾:冷、抖、热、汗,疟原虫诊断。

伤寒:无焦痂溃疡,肥大试验阳性。

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大量发汗的解热药。

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有特效。也可使用红霉素和罗红霉素。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病原学:

志贺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可黏附于肠粘膜上皮,各群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可出现多重耐药菌株。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其次为B群福氏志贺菌,已转化为慢性,分布于中国,A群立即志贺菌抵抗力最弱,症状最严重。

流行病学:

传染源:包括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非典型病人和慢性菌痢病人既无症状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无交叉保护性免疫

流行特征: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的地区。无明显季节性。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胃→胃酸杀死,不发病

肠→正常菌群拮抗及分泌型lgA

↓ ↓

粘膜固有层 不发病

↓毒素→发热及毒血症状

肠粘膜炎症、血管痉挛(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炎症、坏死、溃疡

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

中毒性痢疾:

直接作用

内毒素 →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应激反应

微血管痉挛

微循环障碍 →

↓ ←→DIC

感染性休克、重要器官衰竭、脑水肿、脑疝 →病理解剖:

菌痢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严重者可波及整个直肠。轻:弥漫性充血

重:肠粘膜上皮细胞大片坏死

慢性菌痢: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形成瘢痕息肉。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

普通型: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并出现腹痛、腹泻,多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

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状轻微,有轻微的腹痛及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较轻或缺如。可转为慢性。

重型: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中毒性菌痢:以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高热,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惊厥、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状、休克或(和)中毒性脑病为主,倡导症状很轻或缺如。检查:肛拭子检查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较为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