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2

北京交通大学

妇女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

姓名:沈娟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任课老师:罗江

妇女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研究

信管0702沈娟摘要: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比较了中、日、韩三国的妇女劳动参与率情况,并结合历年数据,得出妇女劳动参与率发展趋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分别从制度劳动时间、收入情况、受教育程度、家务劳动时间四个方面探讨了其对妇女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字:妇女劳动参与率收入效应教育制度劳动时间家务劳动

引言:

妇女劳动参与率指有工作者和正在寻找工作的女性占女性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反映女性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女性劳动力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各国的经济文化不同,女性劳动参与率也不同。如表1所示,2006年女性劳动参与率较2000年有普遍下降趋势,而中国的妇女劳动参与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1:15—64岁劳动参与率(%)

总计

女性

1990

1995

2000

2006

1990

1995

2000

2006

世界总计

72.6

73.3

73.3

71

57.4

60.1

60.7

57.9

较发达国家

71.4

72.7

73.2

71.7

58.7

64

65.4

63.9

次发达国家

73.1

73.4

73.4

70.2

56.9

59

59.5

55.9

最不发达国家

78.7

77.2

76.8

73

67.6

66

65.8

59.9

中国

83.8

85.4

84.9

83.8

75.5

80.4

80

75.4

日本

68.9

71.8

73.3

72.5

52.1

59.2

61.5

60.6

韩国

64.4

67.1

68.9

63.9

50.2

54.7

57.8

54.3

资料来源:《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全世界2006年劳动参与率统计》,中国咨讯行()。

劳动经济学家表示,劳动参与率的高低并不意味着好坏。从经济学的意义看,较高的劳动参与率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对不同经济机制而言,意味着该经济机制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其二意味着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但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妇女劳动参与率的高低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一是表明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它成为妇女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表明妇女的经济独立状况和对社会的贡献。然而,妇女劳动参与率并非越高越好,高的劳动参与率在说明女性地位提高及对社会贡献增大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女

图3:家务劳动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制度时间为H-t,且在没有照料幼儿等家务劳动的情况中,W1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效用曲线为U1。然而,由干存在C小时家务劳动的制约,预算约束线下移,在同样保证t小时制度劳动时间的条件下,主妇的效用曲线将将为U3。主妇在就业选择时,效用的得失就应与d点的组合进行比较。显然,U3的效用水平远远低于U1,甚至低于不参加工作时的效用曲线U2,所以,家庭主妇不会选择就业。既然C小时家务劳动是给定的条件,那么可以看到U2穿过d、f两点,此时的最低供给价格是W2。显然,这时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比没有C小时制约的条件下要高。但是工资率并不具有主观随意性.即使是同样的工资率,妻子也无法选择就业。从存在既定的家务劳动时间的条件出发,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产生负向影响

小结

妇女劳动参与率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观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妇女劳动参与率明显偏高。因而结合影响妇女劳动参与率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对保障妇女权利、提高妇女生活质量、缓解就业压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伦渠等.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赵道静.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明显偏高[J].南方人口,2005,(1):57-58.

[3]林原,林玳玳.经济转型期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6(1):46-50

[4]周庆行,孙慧君.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及效应分析[J].经济经纬,2006,(1):65-67

[5]孙强,王莉.关于降低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110-112

文档评论(0)

188****01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