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知识经济下,对人的管理是21世纪管理的中心

2.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从绩效考核过渡到了任职资格管理

3.任职资格管理的两大使命:管好大脑,看好手脚

4.任职资格管理被任正非视为华为过去十年的三大成功变革之一

一、要管事',更要管人'

在员工的管理方面,我们发现,国内企业往往过于关注对事'的管理,却忽

视对人'的管理,导致管理失衡,矫枉过正,效果不佳。

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和管理变革,国内的不少企业已经引进了或者正在引

进西方较为成熟的一些管理方法和手段,例如基于职位评估的薪酬管理,

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绩效管理以及与之挂钩的激励手段如项目奖、

提成奖等,这些管理手段已经被证明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发挥了较大

的效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也有其不足,即上述管理手段主要

基于职位,或基于事件(如KPI),实际上是偏重对事'的管理方式,而知识

经济条件下,对人的管理将成为管理的中心(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

因此国内企业在进入21世纪以来,普遍遇到了同样的发展瓶颈,即缺乏对

人'的有效管理手段,例如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和专业

人才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对人的评价不到位,没有有效的员工发展通道,

激励失衡、好的经验无法传递等等。

比较普遍的表现有以下方面:

1、就事论事

1

已,把下属叫过来就是一顿大骂,可是骂完之后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因为

老板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分析这些具体问题,更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而下面的人在被骂后就开始兜圈子,理由一大堆,不去主动分析解决问题。

做的稍微好点的老板,可能会考虑引进绩效考核来进行管理,例如将及时

交货率作为KPI进行管理和考核,这样做或许在短期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

却还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员工还是没有办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这种就事

论事,头痛医头的简单的管理模式很常见。他们没有考虑到,事是人做出

来的,要把事做好,须从人的管理开始,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员工的责任、

权利、做事的方式(职业化)的系统问题,骂一通或简单地设置几个指标,

只涉及了问题冰山的一角,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2、短期行为

基于岗位评估来确定岗位价值,通过绩效考核来确定员工的回报,是中国

很多企业在管理基础很薄弱的情况下需要跨越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从没

有规范到有规范的过程,但是它并非员工价值衡量和价值分配的理想模式,

因为这是一种做得好就奖励,做不好就惩罚的管理思想,依旧是以事为中

心,它无法解决员工的长远发展需要和激励问题。这种管理方式要求在评

价期内(一般时间较短,例如绩效考核周期一般为3个月)对员工有比较

精确、量化的评价,而人恰恰是不能在短期内精确评价的,华为的任正非

就指出,管理其实就是一个在混沌中探索的过程,管理的突破就犹如从一

个混沌进入另一个混沌;而日本企业则从来不对员工进行考核。因此,对

人的管理需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对人的评价尤其要注意精确与模糊的平

2

因此,岗位评价与绩效考核或许有必要,却并非终极目标与手段。很多公

司将其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奋斗目标,不惜代价在上面精益求精,不能不

说是一种遗憾。

此外,提成等手段被很多企业广泛采用,在企业的特定阶段起到了很好的

作用,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员工做一天算一天,没有安全感,不可能为

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有时会急功近利,过多的短期行为则导致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无法提升,不能满足企业基业常青的发展目标。安然就是一例,

这家公司由于过于追求业绩,对高业绩的经理人采取重奖,导致经理人共

同把公司的短期业绩做到虚高,以从公司的股票中套利,导致公司轰然倒

塌。

3、本位主义

有的企业建立了简单的考核指标,推行了绩效考核,但发现考核还不如不

考核。主要问题就在于考核指标是基于职位要求设定的,但是在当前市场

需求变化非常快的情况下,公司内的责任、任务、活动却是灵活的,事实

上,那些对市场反应快的公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数员工都在不同的

项目里工作,而不是在部门里工作,因此,当前的考核与公司目标往往背

道而驰。于是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幸成为跨部门合作的障碍,导致员工各扫

门前雪,以完成个人考核指标为中心而非完成公司的目标为中心,甚至为

了考核结果比其他人好,互相拆台。不少人又会想到,设定跨部门考核指

标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只要深入做过考核的人都知道,计划赶不上变

文档评论(0)

189****66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