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事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随着十七大报告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口号的提出,我国在社会事业方面加大了发展力度,目的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言却显得相对滞后。在社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所面临的困境依然是层出不穷。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是从事社会事业的人才极其匮乏,成为了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专业人才的匮乏阻碍的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事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探寻出一条社会事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事业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创新

正文:

社会事业的起源和时代内涵

“社会事业”最早源于西方国家的“socialwork”一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个人扶助社会贫困者与不幸者的专门事业;二是指政府、社团为解决社会上失业、贫困、疾病、衰老、孤苦、身心障碍、精神病患及其他问题而进行的有组织的资助活动;三是指政府、社团为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而举办的专业服务〔1〕。“socialwork”一词在我国被译为“社会事业”,主要用于政府公共领域,它涵盖了经济、政治以外的其他所有方面,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安全、社会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等各项事业。〔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社会事业”也逐渐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要适应经济、社会多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要求。

社会事业主要是指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是与行政部门和企业(包括金融机构)行为相并列的活动。具体而言,社会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卫生等的社会服务,主要涉及医疗卫生事业、科教事业、体育事业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我国各级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中,社会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个方面。

发展社会事业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发展社会事业是保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既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又可以一定程度削弱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负面效应;发展社会事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力。对拉动消费需求起到潜在影响、对积累人力资本起着直接作用、对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强力支持;

⑶从大学生“创造力训练”到“把创造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实践”

20世纪50年代,美国虽然已经把创造技法训练引入高等学校,但从总体上说仍然沿用企业创造力开发与训练的办法,着重于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

60年代以后,美国创立的一批与创造教育相关的专门研究机构,尤其是在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对创造力的本质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纽约州大学“创造力研究中心”等对美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后,美国一大批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致力于把创造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同具体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致力于高等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致力于把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直接转化为实践。

⒉日本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从“模仿”到“自主创新”日本的现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100多年来,日本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是欧美大学教育思想与日本传统教育思想矛盾和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高等学校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授创造技法进而全面改革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基础上的创造力的过程。

第一﹐高等教育办学实行多样化和进一步的开放,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办学的活力,从而实现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具有创造性的专门人才;第二﹐改革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改变学校、学生、家长都受升学考试压力影响的局面,加强对学生个性、创造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第三﹐充实和改革高等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成为培养创造力的主要途径;第四﹐加强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五﹐强点营造有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学校环境,尤其重视“软环境”的建设;第六﹐引进欧美资优教育的成功经验,强调发掘优秀人才;第七﹐重视品德教育在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第八﹐重视教师创造力的培养。他们认为,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就应当有一批有创造性的教师。

⒊其他国家

在欧洲的教育史上,德国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19世纪初,洪堡领导的教育改革,以柏林大学为代表,强调大学中的学术自由,强调教育与科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8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