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VIP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

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风骨”便是一例。从人的一面来说,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风度翩翩。而从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南朝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

(摘编自解芳《风骨之美》)

材料二: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崇尚“凌云健笔意纵横”,是当之无愧的“风骨”继承者与发展者。

从杜甫的诗歌内容上看,杜甫用他的诗,记叙了安史之乱时很多的重要事件,用生动饱满、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了战乱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风骨”的一个重要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也是“骨”的具体体现,而且融入了他个人强烈的思想情感。从杜诗中,我们看到了四个字——“为民请命”,本固邦宁”的思想。

从杜甫的诗歌创作的语言上看,他在炼字炼句上是相当成功的。“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文心雕龙?风骨篇》)在刘勰看来“风骨”和“采”都是很重要的,当然“风骨”和“采”仍然是有主次问题的,为“风骨”服务,不能主次颠倒。杜甫在语言上精于用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但并没有影响诗歌的“风骨”,而对章法、句法、字法的严格要求并没有影响诗歌内容,反而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他自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以求在形神上符合所写的实际。而七古不似五古,可以从容委曲叙写,乃能振起气势而不致庸沓软弱,所以杜甫七古风格,杜甫的各种语言特色,使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杜甫在炼字炼句上是相当成功的。

从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上看,他也符合了“风骨”的要求。刘勰认为文章应该“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文心雕龙?风骨篇》),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广集创作方法,从中吸取营养,他的原则就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要继承风雅传统(别,是分别、鉴别;裁,是裁去、革除。“伪体”指思想内容不健康、格调卑下的,便是“伪体”),又要“转益多师”,这才是对待文学遗产的真正态度。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创作体现了“风骨”的特征和要求,而且在各方面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摘编自李清娟《浅析杜甫诗歌的“风骨”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宋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

B.魏晋时期,人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注重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C.虽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