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目标;活动方案;;向官吏;分科考试,分为;;尚书省;考满;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御史大夫;御史台;知识脉络;;课后强化;一、选择题

1.(2023·唐山期末)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以被擢用。直到公元前128年,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说明()

A.察举选官不合时宜

B.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C.门阀士族控制选官

D.无为思想根深蒂固;【解析】据材料“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颁发的政令并未引起地方重视,体现了当时中央集权亟待加强,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察举制,对西汉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合时宜”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门阀士族兴起于东汉时期,排除C项;汉武帝尊崇儒术,且材料与无为思想无关,排除D项。

;2.公元前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的实行()

A.凸显贵族政治色彩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深受血缘因素影响

D.固化了社会结构;【解析】据材料“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可知,士族世袭,寒门则没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导致社会阶层无法正常流动,社会结构被固化,故选D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了上品和下品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无法判断国家政治架构,并不能证明其凸显了贵族政治色彩,排除A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秩序将寒门排除在国家权力之外,必然会使社会倒退,最终无法维护秩序,排除B项;材料“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强调的是门阀士族而不是血缘,排除C项。;3.据右表所示的内容可知,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呈现的趋势是()

A.选拔标准趋向单一B.选拔方式越发主观

C.选拔形式日益松散D.选拔过程更加封闭

;【解析】据材料可知,选拔标准从察举制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到科举制的“以文取人”为主,说明选拔标准从多元趋向单一,故选A项;察举制的选拔方式是举荐,录取“人、门兼美”,而科举制的选拔方式是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说明其标准越发客观,排除B项;选拔形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排除C项;从察举制的“他荐”到科举制的“自荐”,说明选拔过程更加公开,排除D项。;4.据史书记载,以往州、郡、县之副佐及掌管文书等事务的僚官,皆由长官选任。隋朝则是“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考核任用。这说明()

A.地方长官权力扩大

B.中央集权加强

C.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D.科举制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朝之前,僚官由长官选任,官员的部分任免权在长官手中,但是隋朝之后,所有的官员不分大小都由吏部考核任用,吏部代表的是中央,说明隋朝之后官员的任免权集中到中央,这表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朝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未体现地方长官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方式,材料体现的是官员的任用,排除D项。

;5.(2022·济南期末)宋朝皇帝亲自掌握监察御史的任用权,废除了唐代宰相对御史的任用权和荐举权。此外,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这些做法旨在()

A.提高监察官员素质

B.完善体制,强化皇权

C.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

D.强化监察,整顿吏治;【解析】据材料“宋朝皇帝亲自掌握监察御史的任用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之前,宰相任用的御史对皇帝有一定的监察作用,宋朝时,监察御史由皇帝任用,对皇帝的监察作用消失,这强化了皇权,且“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说明当时重视御史的行政能力等,这有助于完善监察体制,故选B项;“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的规定有助于提高监察官员的素质,但并未体现对于皇帝亲自任用监察御史的目的,排除A项;“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强化监察的最终目的是强化皇权,排除D项。

;6.(2024·北海一模)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宋太祖重申了唐朝考课令中对地方官员增损户口的考核标准,对“抚育有方,户口增益”的地方官,按户口增长比例给予不同的奖赏;对“抚养乖方,户口减损者”,按减少比例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地方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B.人口数量决定经济发展

C.官员政绩成为升迁依据

D.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解析】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官员的政绩与人口数和经济的发展呈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