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课件(54张)(共54张PPT).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课件(54张)(共54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求谏;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

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

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唐太宗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注意吸取隋亡国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又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在他的统治期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这是位于山西太原西南的晋祠里的铭碑。这块铭碑是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御碑。铭碑上刻有晋祠修建的历史以及唐太宗为唐高祖歌功颂德的文章。;唐太宗的陵墓——昭陵;;青骓;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李建成要保住太子的地位,就必须除掉李世民。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持,处于优势。626年,他俩借突厥进兵之机,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现伏兵,急忙掉头回马便走。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西域诸国使臣的盛大图景;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他重用取于直言的魏征,以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见他为人正直,对他备加器重。魏征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魏征前后进谏200多次,唐太宗非常赞赏他。魏征死后,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图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导直谏;

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

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

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

;;;;;;;吴兢(670-749),唐代史学家。开封人。少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后长安年间被诏入史馆,撰修国史。公暇时,私撰《唐书》、《唐春秋》,撰述甚多,仅《贞观政要》一书传世。《贞观政要》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问答、大臣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吴兢修史四十余年,被誉为唐代良史。;《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本文选自《贞观政要》卷二《求谏第四》,记载唐太宗积极求谏的做法和言论。“主欲知过,必借忠臣。”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故能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翻译;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翻译;这一节君臣的议论还是围绕君臣的关系展开的。

1、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

文档评论(0)

132****01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