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记教案-北京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洛阳牡丹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作者欧阳修、了解积累素有“国花”之誉的牡丹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⑵、认识文言说明性文字的写作特点。

⑶、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文言词语的知识。

、方法与过程

⑴、通过诵读、疏通文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

⑵、精读文本主体部分,进而感悟文章中渗透着的深刻理趣、情趣。

⑶、品读文章简明流畅的说明性文字,鉴赏文本涉笔成趣、折光现实的独具一格的大家手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领悟作者对生活中各类事物是何等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

⑵、了解作者对待知识性问题是何等严谨,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精读文本主体部分,感悟、鉴赏作者对洛阳牡丹知识多方面的翔实记述。

、教学难点:在总体感受文本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文本深刻的理趣、生活情趣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

、预习阶段

⑴、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有不能独立解决的疑点(如:意思无法疏通的地方),可在小组内研讨。如还不能解决,可以把问题汇总,留待课上解决。在阅读中,如有所感,可加注旁批。

⑵、布置学生准备一份分钟的发言。

题目:《我眼中的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醉翁亭与欧阳修》

⑶、分组收集整理有关牡丹的资料。利用报刊杂志、网络,收集图片、文章(包括诗词等)。此项工作可分组进行。

、课堂活动

⑴、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①学生介绍欧阳修及相关材料,并梳理整合。使学生对欧阳修生平及思想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②用形式展示收集整理的有关牡丹的资料。

⑵、逐段诵读课文,质疑段内无法理解之处,由学生做出旁批。

⑶、老师和学生一道解决疑难问题,疏通整合文章中应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以下这些可作为重点。

实词:备、第、见、齿、名、乖、有常、假、旌、斫、鬻、直

虚词:者、而、其、以、乃

⑷、研读、讨论

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设置问题:

①?为什么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

②?洛阳牡丹被誉为牡丹之王是缘于个性,你认为它的个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魏紫”、“姚黄”在洛阳牡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特点?

④?历代咏赞牡丹的诗很多,何以欧阳修言“未闻有以名著者”?

⑤?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

参考答案:

—段,主要写牡丹的品种,突出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并进一步说明在洛阳牡丹是花中之王。

第—段,主要写牡丹的名称,突出“魏紫”、“姚黄”,说明其“王中之王”与“王后”的特殊地位。

第段,说明洛阳牡丹从什么时候开始兴盛——始盛于唐,然未有若今之盛。回答了洛阳牡丹何时取得特殊地位的问题。

—段,从习俗等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从插牡丹、赏牡丹、进贡牡丹,到接种牡丹,牡丹花牵动着洛阳各个阶层人士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故事不一而足,但全都点到而止——善铺陈者,大约据此演绎出厚厚的一部“牡丹传奇”也不太费事了。

⑸、整合研读成果

个段落彼此有什么联系?

对段内容作过以上一番揣摩、讨论后,对什么是洛阳牡丹?大概不会简单地认为“洛阳牡丹就是洛阳那个地方的牡丹花”吧。

诚然,这篇文章说明对象十分明确,但作者并不是着眼于事物的表面特征和一般的分类说明,而是用被说明事物最为鲜明的特征——即“洛阳牡丹”的特殊性,作为立意之本。作者在对事物本身及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材料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洛阳牡丹特殊性这个中心,融汇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形象与抽象、花卉与文学、花卉与生活、种花与赏花、此花与彼花等丰富素材于一炉,写成了这篇绝妙的说明文字。因此,文章虽短小,但在时间与空间上开拓出的想象空间极为广阔,在研究学问与写作文章上给人的启发也极为丰富。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品读、段,并讨论

设置问题:

①“说者”认为洛阳牡丹之美缘于什么?欧阳修怎么看待“说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

说者认为“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它方异。”而欧阳修甚以为不然。欧阳修以为,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即元气之病也,美恶鬲并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意思是说,洛阳牡丹的特别好不是因为洛阳这个地方特别,而是由洛阳牡丹内在原因决定的,正如旁批所说的,绝世之美缘于其个性,得到非同寻常的表现。

②你同意谁的观点?

参考答案:

强调物种内在原因是对的。限于当时科技水平,对内在原因是什么,作者当然不可能做出生物学上的说明。旁批认为这里喻指对个性发展的肯定,对于文学家的作品做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符合“接受美学”原理。就欧阳修这篇文章而言,可能对“得于气之偏也”还会有进一步阐发。

③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与洛阳牡丹绝世之美的气质有哪些相合之处?

答案略

④在现实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这种气质的折光?答案略

⑺拓展

①讨论“思

文档评论(0)

136****61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