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01150-2019 纺织品 竹纤维和竹浆粘胶纤维定性鉴别试验方法 近红外光谱法.docxVIP

FZ∕T 01150-2019 纺织品 竹纤维和竹浆粘胶纤维定性鉴别试验方法 近红外光谱法.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59.080.01

W04

FZ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Z/T01150—2019

纺织品

竹纤维和竹浆粘胶纤维定性鉴别试验方法

近红外光谱法

Textile—Testmethodforidentificationofbamboofibreandviscosefrombamboo—Nearinfraredspectroscopymethod

2019-11-11发布

2020-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I

FZ/T01150—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209/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东华大学、福建海博斯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卫东、黄兴阳、徐红、王新厚、贾凯凯、金标、徐佳威、张德军。

1

FZ/T01150—2019

纺织品

竹纤维和竹浆粘胶纤维定性鉴别试验方法

近红外光谱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竹纤维和竹浆粘胶纤维进行定性鉴别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单组分的竹纤维、麻类纤维(苎麻纤维、亚麻纤维)、竹浆粘胶纤维和其他粘胶纤维的定性鉴别。

注:本标准不适用于含有浆料、涂层的纺织品,但适用于退浆和剥离涂层后的纺织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FZ/T0105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所有部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竹纤维bamboofibre

从竹子的茎部取得的纤维。

[GB/T11951—2018,定义3.2.2.14]

3.2

竹浆粘胶纤维viscosefrombamboo

以竹材为原料,按照粘胶纤维生产工艺制得的再生纤维素纤维。

3.3

校正样品calibrationsamples

纤维种类已知,用于建立校正模型的样品。

3.4

校正模型calibrationmodel

表达一组样品的纤维种类与其光谱之间关联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3.5

验证样品validationsamples

纤维种类已知,用于验证模型性能的样品。

3.6

因子化法factorization

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建模的一种计算方法,将原始光谱分解成因子谱和得分值的线性组合,再重新组合主因子的得分值和因子谱,从而形成摒除噪声、杂质等干扰信息的光谱。

2

FZ/T01150—2019

4原理

利用已定性的样品中含有C—H,O—H,N—H等化学键的合频、倍频振动或转动,以漫反射方式获得在近红外区(12500cm-1~4000cm-1)的吸收光谱,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样品光谱与样品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将未知样品近红外光谱代入建立的相互关系模型实现对未知样品成分的定性鉴别。

5仪器

近红外光谱仪,配有漫反射积分球附件,应满足扫描分辨率不低于2cm-1,扫描次数不小于32次,光谱范围为12500cm-1~4000cm-1。其软件具有近红外光谱的采集、存储、处理及建立数学模型等功能,能进行光谱预处理及定性分析。仪器配有近红外专用的低羟值样品瓶。

6定性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6.1样品选择和制备

校正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创建校正模型时,每个模型的样品应包括两类纤维,每类纤维推荐使用的最小校正样品数量为30个。对于性质较为相似的两类纤维,可适当地增加样品数量。

6.2试验步骤

6.2.1测试前的准备

测试前应按照仪器生产商规定的日常校正程序,对仪器进行校正,使仪器处于稳定状态。测试样品的温度及湿度应控制在校正模型涵盖的温湿度范围内。

样品应为散纤维状或将样品拆解成纱线,将样品装人近红外专用的低羟值样品瓶中进行光谱的采集,样品瓶中装样厚度不得低于1cm,保证样品瓶不透光,样品装填密实并保证装样的密实程度基本一致。

6.2.2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竹纤维、竹浆粘胶纤维、其他粘胶纤维及常见麻类纤维等样品,建立纤维的校正样品集和验证样品集(校正样品的种类越齐全,代表性越强,校正模型的准确度越高,推荐使用的最小校正样品数量为30个),扫描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试验环境条件应基本保持一致。采集条件参见附录A。

6.2.3校正模型的建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ijichun9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