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ppt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铃薯病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病害—马铃薯黑胫病;(一)症状识别

茎部发黑后,横切茎可见3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病轻的,只脐部呈很小的黑斑,有时能看到薯块切面维管束呈黑色小点状或断线状,重病株的病薯在收获时呈腐烂状。种薯染病腐烂成黏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二)病原识别

马铃薯黑胫病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属欧氏秆菌属中造成软腐的1个低温类型。菌体短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周生鞭毛,具荚膜,大小为(1.3-1.9)微米×(0.53-0.60)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圆形。该菌适宜温度为10-38℃,最适温度为23-27℃,低于0℃或高于45℃即失去活力。

该病原寄主范围极广,除危害马铃薯外,还能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和藜科等100多种植物。;(三)发生特点

马铃薯黑胫病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贮藏期间,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往往造成大量烂薯。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四)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选用无病种薯,

4.及时摘除病株

5.加强入窖管理;(四)防治方法

4.药剂防治

药剂浸泡种薯:该病病原存在于维管束中,一般药剂很难杀死薯块内部的病菌。药剂浸泡种薯,可用0.05-0.10%春雷霉素溶液浸泡种薯30分钟或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薯20-30分钟,然后取出晾干播种。[2]

药剂喷雾:发病初期可用100毫克/千克农用链霉素喷雾,也可选用40%可杀得600-800倍液防治,或用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洒,或20%龙克菌600倍液喷洒,或用40%世泰兼治马铃薯晚疫病,也可用波尔多液灌根处理。

文档评论(0)

vermonth155-2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ppt课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613506700006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