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城的演变.pptx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都城建设演变之北京;古都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从先秦时期的燕都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金:62年,1152-1214年

元:97年,1271-1368年

明:223年,1421-1644年

清:268年,1644-1912年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1949-2014

合计:732年

;4;金中都;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

于公元1153年,金国将都城迁至辽南京即金中都北京。并参照宋代汴梁(开封)的形制进行规划设计。

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为蒙古兵攻占,遭彻底破坏。;金中都城为二套方城

外城每边有三门,城内中部偏西为皇城

道路从城门引伸直交,呈井字形;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并逐渐向中原拓展,攻下位于北京的金中都,在金中都附近建立新的都城元大都。

元大都位置及选址于北京的原因:

现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古代东南一带为大片沼泽。西南角接近太行山,地势较高。东北及西北可通向南口及古北口的峡口。雄伟险要的自然地形形成军事要地,这里成为边防中心。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1.先规划,后建城,

2.大都城的形制:三套方城,分宫城、皇城、大城。

;1、外城呈长方形。共有11个城门,北面两个,其余三面各为三个门,门外设有瓮城。城四角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墙外部还建有较强防御的马面,其外再绕以护城河

2、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中部为海子。

3、最里一重为皇城东部,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宫城中为朝寝两大殿,呈工字型。

4、大都西南设社稷坛,东面建太庙,集市集中于城北。这种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

5、元大都有完整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崇天门、后载门、万宁桥,到万宁宫的中心阁,这也是以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6、大都的衙署布置并不集中,各部院落分散在皇城各处。说明蒙古封建制度的行政组织不太健全。

7、大都街???整齐,布置的基本形式,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但由于中间有海子相隔,南北城门不相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同,故许多干道是丁字相交。在南北向的主干道两侧,等距平列许?多东西向的胡同。中轴线大街最宽28米。

8、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一条由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条是有金水河,太液池构成内院的用水系统。在积水潭附近成为商旅繁华地区。

9、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南北主干道两侧砌明渠,并在城墙砌有排水涵洞。

10、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规划特点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宋代以来发生的商业和城市变革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首先,明清长时间的社会统一稳定,除了明清鼎革之际,基本没有全国大范围的战乱,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其次,为巩固其封建统治,明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大。

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业城市的发展。首先,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其次,城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是不断成长。

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城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建。

;明朝的建设过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本,并且有所发展。

;明北京;具有京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又包括内城和外城。

京城是“凸”字形轮廓,北、东、西三面各开两门,南面开三门。

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海及宫城,正南门为承天门,左祖右社,前为千步廊,两侧为五福六部统治机构。

宫城在皇城中,整个宫城是“前朝后寝“的形制,前朝三大殿,内廷有三宫,最后有御花园。

;布局艺术特点;清北京的变化:

明亡后,清朝仍建都北京,整个城市布局无变化,全沿用明代的基础。现存宫殿建筑大都是当时重建的。

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惟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城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

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

文档评论(0)

hyls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