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害—弯孢霉叶斑病与小斑病.ppt

玉米病害—弯孢霉叶斑病与小斑病.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病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弯孢霉叶斑病与小斑病;玉米病害—弯孢霉叶斑病;(一)症状识别

叶部病斑初为水渍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1-2毫米,最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并具黄褐色相间的断续环纹。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二)病原识别

弯孢霉(Curvularialunata(Walker)Boedijn,有性态为CochlioboluslunatusHelsonetHaasi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DA平皿上菌落墨绿色丝绒状,呈放射状扩展,老熟后呈黑色,表面平伏状。分生孢子梗褐色至深褐色,单生或簇生,较直或弯曲,大小52~116×4~5微米。分生孢子花瓣状聚生在梗端。分生孢子暗褐色,弯曲或呈新月形,大小20~30×8~16微米,具隔膜3个,大多4胞,中间2细胞膨大,其中第3个细胞最明显,两端细胞稍小,颜色也浅。;(三)发生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越冬。田间病菌借风雨传播,有再侵染。玉米连作、土壤肥力不足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四)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高抗的自交系和杂交种。

2.农业防治轮作换茬和清除田间病残体,适当早播。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四)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3.药剂防治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2.5%特普唑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较喷雾法好,且容易操作。如采用喷雾法可掌握在病株率达10%左右喷第1次药,隔15~20天再喷1~2次。;玉米病害—小斑病;(一)症状识别

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部蔓延。病部初为水渍状斑点,后变为黄褐色。;(一)症状识别

有三种类型:

一是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且有黄褐色的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

二是病斑长椭圆形或椭??形,边缘颜色较深,黄褐色,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

三是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黄色或灰色,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

前一种为抗病型病斑。后两种为感病型病斑,感病品种病斑常相互联合使整个叶片发生萎蔫,严重的植株会提早枯死。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出现大量灰黑色霉层。;(二)病原识别

病原属真菌半知菌亚门。子囊座黑色,近球形。每个子囊内有4个或3个或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线形,彼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三)发生特点

此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很低。因此小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上年玉米收获后遗留在田间、地头和玉米秸垛中尚未腐熟的病残体。;(三)发生特点

越冬病菌的存活数量与越冬环境有关,地面上的病菌至少能存活1年以上,埋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一旦腐烂病菌即可死亡,种子中的病菌一般对病害的传播不起作用。;(三)发生特点

凡是田间湿度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各种栽培措施都有利于小斑病的发生。小斑病菌对氮肥敏感,如果玉米拔节期肥力不足发病重;地势低洼、湿度大通风透光差的地块发病重;植株生长不良,发病早的病重;施磷、钾肥,适时追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此外,由于菌量的逐渐积累,一般夏玉米比春播玉米发病重;轮作和适期早播都会减轻病害的发生。;(四)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利用抗病、优质和高产的玉米杂交种是保证玉米稳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2.农业防治适期早播。合理间作套作,玉米与大豆、花生、小麦、棉花间作效果较好。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尤其是要避免拔节和抽穗期脱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四)防治方法

3.增强土壤通透性,注意低洼地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菌源,玉米收获后要及时翻地,将田间病残体翻入土中使其加速腐烂分解,秸秆不宜作篱笆,不要堆放在田间地头,秸秆做堆肥时要充分进行高温发酵。严重发生小斑病的地块要及时打除植株下部2~3片病叶。大面积实行1~2年轮作可有效减少菌源数量。;(四)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适时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硫菌灵胶悬剂600~7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