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近场技术白皮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要(ExecutiveSummary)

随着5G无线网络商业化的加速推进,对6G无线网络的前瞻性研究亦随之加强。在此

背景下,6G网络被设定了比前代无线网络更宏伟的目标和更高的性能标准。现有的无线通

信网络(1G至5G)主要利用6GHz以下的频谱,受波长限制,这些网络通常配备较小规模

的天线阵列。由于低维天线阵列和较低频率的结合,无线近场通信范围通常受限于数米甚至

数厘米。然而,为满足未来6G网络的需求及技术本身的演进,将会采用更大的天线孔径和

更高频段(如新中频、毫米波、太赫兹等),这使得近场特性尤为显著。新兴技术如智能超

表面(RIS)、超大规模MIMO、可移动天线、无蜂窝网络(Cell-free)等技术的引入,使

得近场场景在未来无线网络中更加普遍。从空间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传统无线通信系统虽

已充分利用远场空间资源,但对近场空间资源的进一步探索预计将为无线通信系统带来新的

物理空间维度。近场通信技术因其在实现6G网络更高数据速率、高精度感知及物联网无线

传能等方面的潜在作用而受到关注。

近场技术领域的研究显示,由于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变化,不再能简单地视为平面波,而

需被视为球面波。这引入了诸如空间非平稳性、波束分裂、三极化、倏逝波等新电磁效应。

因此,许多传统通信算法在6G近场场景下性能下降,或无法充分利用新特性。本文从电磁

理论的近场定义出发,深入分析了近场电磁效应的根源及其对现有通信系统的影响,并总结

了近场效应对通信系统设计和性能的影响,特别是通信自由度和通信容量两大核心指标。信

道特性和模型的深入了解对通信系统设计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从信道测量和建模的角度介

绍了近场信道的研究,并探讨了信道估计、波束形成、码本设计等近场传输技术。同时,本

文还涉及近场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的融合,如定位、无线传能、物理层安全等。本文旨在全

面系统地梳理近场技术,期望对其研究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131

目录

1.概述11

2.近场应用场景14

2.1高中低频传输(不同频段的近场场景)14

2.1.1高频段传输15

2.1.2中频段传输16

2.1.3低频段传输16

2.2超大孔径使能近场17

2.2.1智能超表面使能近场17

2.2.2超大规模天线阵列使能近场18

2.2.3无蜂窝近场通信19

2.2.4可移动天线使能近场通信与感知20

2.3通感一体化21

2.4无线定位21

2.5信能同传22

2.6物理层安全23

2.7使能海量接入24

2.8片上无线通信24

3.近场基础理论26

3.1近场范围划分26

3.2近场的电磁物理效应29

3.2.1近场电磁信号模型29

3.2.2近场电磁效应31

3.2.3近场波束特性32

3.3近场自由度理论分析34

3.4近场性能分析与测量36

3.4.1近场性能分析36

3.4.2近场测量与近远场变换43

4.近场信道测量与建模45

4.1近场信道测量45

4.2近场信道仿真46

4.3近场信道建模52

5.近场传输技术60

5.1近场信道估计60

5.2近场波束赋形64

5.3近场码本设计68

5.4近场波束训练72

5.5近场多址技术74

5.5.1位分多址(LDMA)74

5.5.2非正交多址(NOMA)75

文档评论(0)

535600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010423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